车载usb充电器电路图大全(稳压管/手机充电器/Buck变换器)

车载usb充电器电路图(一) 车载手机充电器电路图
将一个废弃的但仍能够使用的手机充电器外壳拆掉,将原来的220v电压经电容降压和二极管整流部分去掉,将车上点烟器的12v车用插头与图中的12v输入端进行连接,之后再测量一下输出端的电压是否符号手机的充电电压4.2~5v,正常后将充电器固定在一个不碍事的地方就可以了。安装部分的四周要注意隔离,防止短路。
若输出电压稍低于用户的手机充电电压,需要将光耦限流电位器rp作适当调整,这样就可得到合适的充电电压。
车载usb充电器电路图(二) 介绍了一种带有线路补偿功能的车载usb充电器的设计,使得usb充电端口的电压随着电流的增大而提高,实现了usb充电电压的恒定,保证了usb端口的充电电流。
dc/dc buck 变换器:设计主功率级采用了ti lm25117-q1控制的同步buck变换器。lm25117-q1是一款汽车级产品,它提供了功率电路所需要的各种保护,包括可调节输入欠压,过流及短路以及过温保护。另外,lm25117-q1可以模拟二极管控制,通过外部设定,使得同步buck变换器在轻载时候模拟二极管工作,在检测到下管有反向电流时,关闭下管,提高了变换器的轻载效率。
充电管理电路:一款带有线路补偿的usb充电器的设计方案。给出了线路补偿的计算方式以及 mathcad的设计过程。输出充电管理tps2546-q1是一款汽车级产品,具有集成的usb 2.0 高速数据线路(d+/d-) 开关的usb 充电端口控制器和电源开关。tps2546-q1支持bc1.2的sdp/cdp, dcp模式,也支持非bc1.2标准的快速充电模式,比如d+/d-分配模式2.0v/2.7v和2.7v/2.0v、d+/d-1.2v模式。在本设计中,tps2546-q1配置成dcp-auto模式(ctl1=0, ctl2=1, ctl3=1, ilim_sel=1), 该模式支持bc1.2 dcp及非bc1.2标准快速充电模式的自动切换,能支持目前世界上主流智能手机、平板电脑快速充电。处于该模式下,当充电电流超过负载检测电流阈值(ild典型值700ma)时,status被拉低,led灯d3会点亮。当充电电流下降到典型值650ma,3秒之后,d3会熄灭。根据数据手册,选在 22.1kω的电阻r11连接到ilim_hi脚,设置限流值典型值为2.275a,最小值为2.12a,最大值为2.43a,以支持最大 12w(5v,2.1a)的充电功率。
光电隔离rs485典型电路图
车载usb充电器电路图(三) 下面是对着实物绘制的电路原理图:(电路板上有多种元件安装方法,安装请与原理图、实物图为准,pcb板上有些元件孔是不要安装的,有些元件要装在别的元件孔上,这点请注意!)说明:为了简化电路,达到学习目地,图中用1欧的电阻f1起到保险丝的作用,用一个二极管d1完成整流作用。接通电源后,c1会有300v左右的直流电压,通过r2给q1的基极提供电流,q1的发射极有r1电流检测电阻r1,q1基极得电后,会经过t1的(3、4)产生集电极电流,并同时在t1的(5、6)(1、2)上产生感应电压,这两个次级绝缘的圈数相同的线圈,其中t1(1、2)输出由d7整流、c5滤波后通过usb座给负载供电;其中t1(5、6)经d6整流、c2滤波后通过ic1(实为4.3v稳压管)、q2组成取样比较电路,检测输出电压高低;其中t1(5、6)、c3、r4还组成q1三极管的正反馈电路,让q1工作在高频振荡,不停的给t1(3、4)开关供电。当负载变轻或者电源电压变高等任何原因导致输出电压升高时,t1(5、6)、ic1取样比较导致q2导通,q1基极电流减小,集电极电流减小,负载能力变小,从而导致输出电压降低;当输出电压降低后,q2取样后又会截止,q1的负载能力变强,输出电压又会升高;这样起到自动稳压作用。
本电路虽然元件少,但是还设计有过流过载短路保护功能。当负载过载或者短路时,q1的集电极电流大增,而q1的发射极电阻r1会产生较高的压降,这个过载或者短路产生的高电压会经过r3让q2饱和导通,从而让q1截止停止输出防止过载损坏。因此,改变r1的大小,可以改变负载能力,如果要求输出电流小,例如只需要输出5v100ma,可以将r1阻值改大。当然,如果需要输出5v500ma的话,就需要将r1适当改小。注意:r1改小会增加烧坏q1的可能性,如果需要大电流输出,建议更换13003、13007中大功率管。
c4、r5、d5起什么作用呢?t1变压器是电感元件,q1工作在开关状态,当q1截止时,会在集电极感应出很高的电压,这个电压可能高达1000伏以上,这会使q1击穿损坏,现在有了高速开关管d5,这个电压可以给c4充电,吸收这个高压,c4充电后可以立即通过r5放电,这样q1不会因集电极的高电压击穿损坏了,因此,这三个元件如有开关或者损坏,q1是非常危险的,分分秒秒都可能会损坏。
安装注意事项:
安装之前请不要急于动手,应先查阅相关的技术资料以及本说明,然后对照原理图,了解印刷电路板、元件清单,并分清各元件,了解各元件的特点、作用、功能,同时核对元件数量。
注:z1、d2、d3、d4,ic1本种组装没有配备,电路板是设计的多用途的,本套件只用到半波整流,只有一个1n4007整流,请大家不要自己多装其它的二极管,参考图中样板做就行了,样板已经测试过是ok的,在工厂做过的朋友就知道,工厂都是按照样板生产的。
正确插入元件,按照从低到高、从小到大的顺利安装,极性要符合规定。对于手工安装,元件应分批安装。如此板先电阻→二极管→三极管→电容→变压器→usb座1、q1、q2千万不要装错,q1应选用耐压500v以上具有开关特性的管子,q2耐压几十伏就行了,q2适合选放大特性好的管子,这两种管子的管脚排列可能会不同常规,请以测量为准。
2、ic1、d6请千万不要装错,同样是玻璃封装的二极管,一个是4.3v的稳压二极管,一个普通二极管,其中ic1只是pcb板上的符号,二极管只占用两个pcb元件孔。
3、1n4007、fr107、1n5819请不装错,1n4007是低频二极管,fr107是高频高压二极管,1n5819是低电压高频肖特基二极管,都是不能装错位置的。(代换关系:fr107可以代替1n4007,反之则不行;而1n5819则不能用其它二极管代替,1n5819的导通电压很低,相当于锗管的导通电压,因此,低电压整流效率很高,如果一定要用其它二极管代替,则出输出功率下载,发热严重,效率变低。)记住:fr104(7)是高频输出整流二极管,1n4007才是电源整流二极管。
通电测试线路板:
仔细检查线路板安装无误后,要通电试板时,可以在pcb板直接焊一个220v插头线,为了安全起见,请大家先在电源串联一个10w的白炽灯泡,以防止短路或者接错,千万注意安全,还有,元件一不小心就烧坏了,烧坏了需要再买才行。如果安装无误,用万用表可以测得usb1脚和4脚应有5v的电压输出,电源指示灯亮,确认电路板装配无误。
车载usb充电器电路图(四) xlsemi设计单片车充ic xl4002示意图
基于车充领域的系统需求,上海芯龙半导体有限公司提供专用于车充方案的系列单片ic;内部除了常规的过流保护,过温度保护,输出短路保护外,还内置了专用于锂电池充电的cv,cc,ovp;相当于把[3]方案中的2576+358+稳压管等功能模块全部集成到一颗ic中;
优点:除了具有[3]方案中对应的优点外,还有:
(1) 专用于车充的全集成方案,系统成本低,可靠性高;
(2) ic内部cv,cc,ovp都是通过控制pwm实现的;因此,输出电压,输出电流,输出过压保护的精度更高,响应速度很快;
(3) 芯龙提供充电电流在0a ~ 3a之间车充的一系列高性价比产品;
缺点:(1)工作频率低(52khz),外接电感大(100uh);
(2)外围元件复杂,外接肖特基二极管;
(3)工作效率低(《90%)
车载usb充电器电路图(五) 用2576+358+稳压管的方案示意图
优点:(1) 由于2576内置过流保护、过温度保护等安全措施,结合358(双运放)来实现输出恒压cv,恒流cc,过压保护ovp等功能;实现了可靠、安全、完善的锂电池充电方案;
(2) 由于2576为固定52k pwm变换器,使得车充的emi设计相对容易;
(3) 由于2576和358均为40v高压双极工艺制造,更加“皮实”;
(4) 这种方案常用在0.8a ~ 1.5a左右的车充中;
缺点:(1) 系统相对复杂,成本较高;
(2) 恒流cc和过压保护ovp是通过358的输出去控制2576的en来实现的,因此充电电流有比较大的纹波,cc和ovp的响应速度也不够快(是通过切换2576是否工作来实现的);

你现在的iPhone用了几年?外媒曝出疑似苹果使用寿命文件
微电网的基本组成及核心技术
独立显卡坏了的表现_怎么判断独立显卡坏了
Nullmax揭秘BEV-AI技术架构加速量产方案演进
智慧城市,满足我们对未来生活的无限幻想
车载usb充电器电路图大全(稳压管/手机充电器/Buck变换器)
大容量RFID电子标签可让工业自动化更加的智能
排碳法规趋严 全球车企竞抢能源车商机
意法半导体推出超结型MDmesh V系列--STW88N65M
区块链和共享经济模式结合给市场带来了想象空间
高压核相器的使用方法_高压核相器使用注意事项
SOC项目上新啦!做了哪些改进?
智慧中台是什么意思 中国移动智慧中台介绍
物联网技术如何应用在仓储管理中
为什么消费者不利用手机上网--服务供应商面临挑战,但机会巨大
智能门锁触摸芯片如何选型以及型号推荐
物联网绘制行进路线图
人工智能和机器学习对于SaaS行业会有什么影响
在量子计算效率的研究上取得了重大突破
通过3D打印技术实现的高度仿生的血栓-芯片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