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c/soc业者与封测业者合作,从系统级封装(system in package;sip)迈向成熟阶段的2.5d ic过渡性技术,以及尚待克服量产技术门槛的3d ic立体叠合技术;藉矽穿孔(tsv)、中介板(interposer)等关键技术/封装零组件的协助下,在有限面积内进行最大程度的晶片叠加与整合,进一步缩减soc晶片面积/封装体积并提升晶片沟通效率。。。
摩尔定律渐趋瓶颈 ic封装朝立体天际线发展
过去40年来,摩尔定律(moore’s law)「每18个月电晶体数量/效能增加一倍,同时成本维持不变」的准则,使半导体产业快速走向规模经济与蓬勃发展,创造出许多资通讯产品(pc/dt/nb/smartphone/tablet),从外型、样貌到应用的改变。但除了借助能缩减线路宽度、间距但成本高昂的先进奈米制程技术之外,ic设计业者、晶圆厂与封装业者也积极开发各种封装技术,在不缩减线距的奈米制程技术之下,在有限面积内进行最大程度的晶片叠加与整合,同时缩减soc晶片封装体积与线路传导长度,进而提升晶片传输效率。
tsv矽穿孔技术打通3d矽晶堆叠天地线。yole/st
tsv矽穿孔与interposer中介板用于裸晶对裸晶、裸晶对中介板、中介板与pcb板的连接。yole
从过去dip、qfp、lcc、pga、tsop、wb bga封装,2000年起从朝向原始晶片尺寸化的封装,如低价qfn、wl csp(wafer level chip scale package)、fc bga/csp、sip,到2010年以后更进一步朝向模组密集化、裸晶密集化,甚至3d立体化堆叠的技术,如2.5d interposer、3d wlp、pop(package on package)/pip(package in package)以及3d ic技术等。
tsv矽穿孔技术
tsv(through silicon vias)矽穿孔技术是一种运用化学蚀刻或镭射光穿透矽晶片的互连技术,取代过去基板与裸晶的打金线结合(wire bonding)的方式,它也是目前2.5d ic与3d ic中穿针引线的关键技术。其制程可分为先钻孔(via first)、结合via-middle与后钻孔(via last)三种方式,在矽晶圆钻出小洞后再以铜、多晶矽、钨等导电物质填满,达成矽晶对矽晶、矽晶对中介层(interposer)线路连接导通的功能,最后将矽晶圆薄化再加以堆叠。
就目前发展蓝图,预估到2015年,全域wtw(wafer to wafer)、dtd(die to die)与dtd 3d推叠等tsv技术,可作到最小孔径2~4μm,穿凿层数2~4层,穿凿深度20~50μm;中阶层wtw/dtd/dtd 3d部份更可做到最小孔径0.8~1.5μm,穿凿层数8~16层(dram),穿凿深度6~10μm。
到目前为止,运用到tsv矽穿孔技术的晶片/应用产品,有结合光学镜头与cmos影像处理晶片的影像感测器(cmos image sensor;cis)、整合微机电技术(mems)的感测器晶片,以及前述nand、dram等晶片产品。未来将进一步应用到功率放大器(pa)、异质性整合3d ic晶片(heterogeneous 3d ic)、led磊晶整合照明晶片,以及光电转换/收发晶片等应用。据yole研究报告指出,使用tsv封装的3dic晶片或3d-wlcsp元件平台,其产值将从2011年27亿美元快速成长到2017年的400亿美元。
中介板(interposer)
目前fc-bga使用的封装底板,是微米制程时代(μm)的连通标准,上层为40~250μm的c4 bump连接凸块,下层bga锡球直径为0.4~0.8mm。当进入奈米制程时代(nm),尤其是线路宽度微缩至12~28nm时,为了缩减晶片面积/封装体积,裸晶以原晶片尺寸(chip scale)方式加以薄型化,底下仅留5~45μm的微凸块(microbumps);往下连接到一个由耐热薄型玻璃或矽基材质制造的中介板(interposer),再往下连接到40~250μm的c4 bump凸块。
这种加入中介板的四层连接材料的设计,使得裸晶面积大幅缩小,提升cmos制程的晶圆良率,裸晶的对外拉线讯号密度可以提升10倍,晶片效能、功耗与封装成本得以改善。因此也广为跨入28nm制程以下3d ic、2.5d ic堆叠技术所采用。当接下来的异质性整合3d ic(heterogeneous)时,不同功耗/散热属性的各种裸晶之间,也可能透过中介板来相互连接,加以区隔各种工作温度同时维持整体运作的稳定性。
3d ic技术蓄势待发
台积电(tsmc)曾在sematech 2011论坛中,提出人类大脑与当前密集度最高的机体电路的比较。以nvidia gf100图形处理器晶片为例,它是单纯2d区块化设计,30亿个电晶体数量,功耗达200w(40nm制程)。推估人类大脑有1,000亿个脑细胞单元,折算起来约1兆个电晶体,且脑神经元网路显然是3d立体堆叠连接,但大脑的功耗仅20w,如果期望未来的人工智慧晶片要能追上人类大脑,差不多运算密集度要增加300倍,且功耗要缩减为1/10,推估至少得用到2nm制程,也就是从目前台积电28nm制程算起再进化7~8代制程(或18~20年),未来平行化处理、低功耗绿色环保制程与3d ic矽晶叠合技术成为必然趋势。
3d ic是将原裸晶尺寸的处理器晶片、可程式化逻辑闸(fpga)晶片、记忆体晶片、射频晶片(rf)或光电晶片,打薄之后直接叠合,并透过tsv钻孔连接。就像一层楼的平房往上叠了好几层成为大楼,从中架设电梯使每个楼层相互连通一样。2006年4月韩国三星(samsung)发表宣布将8个2gb nand矽晶圆堆叠,以tsv连接的快闪记忆体晶片,厚度仅560μm。2007年4月三星进一步发表以4颗512mb裸晶堆叠的dram,2010年量产8gb ddr3,以及后续32gb ddr3的计划。
由于3d ic可改善记忆体、逻辑晶片甚至异质性晶片的性能与可靠度,减低成本与缩小产品尺寸,根据technavio预测,预估2012至2016年全球3d ic市场的年复合成长率为19.7%,成长贡献主要来自手机、平板电脑等行动运算装置的记忆体需求。目前包含台积电(tsmc)、日月光(ase)、意法(st)、三星(samsung)、美光(micron)、格罗方德(globalfooundries)、ibm、英特尔(intel)等多家公司皆已陆续投入3d ic的研发与生产。
建立3d ic+tsv产业链与技术可量产化仍需时间
国际半导体协会(sematech)持续进行3d tsv计划,邀集格罗方德(global foudries)、惠普(hp)、ibm、英特尔(intel)、三星(samsung)、高通(qualcomm)、台积电(tsmc)、联电(umc)、hynix、atotech、nexx、frmc、cnse等业界/学界合作,建构规格明确的3d产业链生态。三星以率先导入同质性3d ic堆叠的桌上型堆叠式wide i/o dram晶片(10~150w, 64gb/s),与笔记型wide i/o dram晶片(2~20w, 12.8gb/s)。高通(qualcomm)、博通(broadcomm)等ic设计业者也已导入3d tsv技术,来设计下一代更高密集度的ic。
日月光集团(ase)指出,3d ic仍面临到像设计复杂、eda工具欠缺、异质矽电路整合、系统的设计流程、tsv电气特性、系统验证、热功率与静电防护等挑战。目前除了si2、jedec、semi、sematech、gsa等组织制定3d ic相关产业规范以外,ase采用semi规范平台的3ds-ic标准,并与design house、foundry积极合作,完成die to die、die to sip叠合互连规范,以及3d堆叠与计量与封装信赖度确认,在foundry、memory house与封测厂之间,3d载板、夹具、握持程序,以及tsv晶圆、记忆体堆叠方式制定相关规范,参与既有业界解决方案如jedec jc-11 wide i/o立体记忆晶片介面规范与3d qa与计量规范。
目前3d ic的整合应用,仍属于相同制程、同质性晶片(homogenuous)整合,像是都是dram、nand flash裸晶,或多核心微处理器。iek预期今年(2013)起采同质堆叠的dram、nand flash等3d ic可望开始进入量产。至于要针对逻辑晶片(logic)、记忆体晶片(dram)、射频ic(rf)、功率放大器(pa)、光电转换晶片等异质性整合,则因为功耗、封装材料系数等技术问题的限制尚待克服,异质性整合的3d ic是否能在2014年结束前导入量产,仍有待观察。
解析混合放大器的使用方法
能在过载或短路情况下及时关闭系统保护LDO安全的限流电路设计
强强联手助力集成电路“造血式”发展
单双向瞬态TVS二极管5V,怎么选型号?
乐视手机2s Pro曝光,或首发搭载骁龙821
3D IC整装待发,大规模量产还需时间
电磁流量计的供电方式有哪些
高压架空线路的防雷保护
PXR系列声发射传感器
红外遥控解码芯片BC7210应用电路(RC5模式)
一文读懂机器人滚边技术及其市场应用
全流程信息化管理如何实现,看5G工业PDA一展身手
预言未来今后的多核CPU是什么?
光控电子开关电路的设计方案
3.3英寸大小的PALM手机搭载骁龙435处理器,已入网工信部
微软野心不是Windows手机,AR/VR才是它的目标
物联网在六个领域业务运营中的应用分析
智能电表的功能有哪些?
Ip网络音柱安装方法,网络音柱安装注意事项
波峰焊连接过程设置和温度曲线参数控制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