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过去几年间,坊间一直时不时有传闻称,比亚迪将向特斯拉供应磷酸铁锂刀片电池,期间甚至还有来自比亚迪集团执行副总裁廉玉波的官方爆料,但由于此前一直没有量产车实装,缺乏实质性证据,因此特斯拉是否真的使用了比亚迪电池这个话题一直存在诸多争议。
这个话题随着德国市场在近期开始正式交付采用比亚迪电池的车型而尘埃落定。
德国产model y已用上刀片电池,充电功率有亮点
消息显示,5月初特斯拉在德国柏林的超级工厂里正式开始生产搭载比亚迪刀片电池的model y,最近已经有德国用户提到比亚迪刀片电池版本的model y,并测试了充电性能。
根据注册信息,该版本model y搭载了电池容量为55kwh的比亚迪刀片电池,续航里程为440公里;而此前采用宁德时代磷酸铁锂电池版本的model y,电池容量为60kwh,续航里程为455公里。
可以看到,尽管电池容量相比采用宁德时代电池的版本下降了8.3%,但续航里程仅下降了3.3%,几乎可以忽略不计。这是由于刀片电池由于结构优势可应用于车身ctb结构中,重量更轻,有数据显示,60kwh版本的model y重量为2153kg,而使用刀片电池的55kwh版本model y重量为2087kg,整车重量下降了3%。
同时在充电数据上,刀片电池在model y上的表现也较为亮眼。在德国用户的测试中,搭载刀片电池的model y从电池20% soc开始充电,功率能够快速上升到172kw,并稳定保持到电池50% soc。
搭载宁德时代磷酸铁锂电池的model y则在20% soc时充电功率能够达到172kw,但随后持续下滑,至50% soc时功率跌至110kw。因此目前来看,比亚迪电池在特斯拉model y上的表现有了一个好的开端,至少在充电功率上会有一定提升。
巨头间的竞争与合作
作为新能源汽车领域中美两国各自的领先者,比亚迪和特斯拉一直是以竞争对手的姿态出现在各种报道中。2011年,马斯克在接受采访时还表示自己当时已经见过比亚迪的汽车,并且认为他们的产品很烂。
长期以来的对立竞争形象,以至于比亚迪集团执行副总裁廉玉波在2022年6月在接受采访中爆料称比亚迪马上回给特斯拉供应电池时,很多人认为是炒作股价的言论。
但后面的故事大家都知道了,比亚迪依靠全产业链的多年布局积累,成功在新能源这波浪潮中超越南北大众,登顶国内汽车销售量第一。
实际上,比亚迪与特斯拉的合作早在2021就有所传闻,当时有消息称比亚迪会在2022年第二季度向特斯拉供应刀片电池。
今年三月,马斯克在社交媒体上辟谣了“特斯拉叫停与比亚迪在电池上的合作”这个消息,并表示特斯拉和比亚迪之间的关系是积极的。现在看来,这条信息也是变相证实了比亚迪与特斯拉正在合作的事实。
作为一家车企,其实特斯拉也在努力向电池制造领域迈进,自2014年以来,特斯拉在美国内华达州投资了62亿美元,生产电池组、电机、储能等产品。而在与松下、lg、宁德时代等电池供应商合作的过程中,特斯拉自己也开发出了新的4680电池,并通过电池供应商以及在德州、得克萨斯州扩建的电池工厂中生产。不过目前epa的信息显示,4680电池还远远达不到此前宣称的性能。
部分北美产的model y已经用上4680电池,但是epa信息显示当前4680电池能量密度仅为229wh/kg,比此前普遍使用的2170电池能量密度还低了13%,而此前特斯拉宣称4680电池能量密度达到300wh/kg以上。
在4680电池达到降本以及高性能的效果之前,特斯拉还需要向比亚迪和宁德时代大规模采购磷酸铁锂电池。而按照松下的进度,此前计划最早在2023年4月开始量产4680电池,如今也要推迟至2024年4月了。
小结:
总而言之,特斯拉与比亚迪的合作也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其产品竞争力以及降低成本,毕竟商业世界中也不会是永远的竞争关系。可以确定的是,全球新能源汽车龙头之间的合作,将有助于整个行业的发展和进步。
超压保护电路
HDWS-II智能SF6气体微量水份测试仪操作方法详解
关于RS485自动收发型收发器的问题解决
苹果研发首款自有蜂窝调制解调器,以取代高通的移动芯片
在手机厂商的跨界冲击下,彩电业要“变天”了?
彻底破除质疑!采用比亚迪电池的特斯拉Model Y已在德国交付
发热、掉帧、卡顿?iPhone 12 Pro性能配置解析+游戏实测
配电一二次设备融合不匹配问题解决方案
电线与电缆的区别是什么?
Qorvo推出多款射频产品
智慧交通推动ETC在交通管理中的应用
高通:我们的移动GPU不惧任何对手!
Linux怎样连接到区块链的初创企业
零线和地线能接在一起吗
广明源生产的SafeGlo222远紫外线能有效杀灭新冠病毒
绝缘电阻与吸收比的测量
荣膺ODCC 三项大奖!记忆科技旗下忆联再获行业认可
联得装备:Mini/Micro LED预计未来几年会保持高速增长趋势
使用PMIC管理SoC的电源
一加首款概念机曝光采用了可变的设计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