闩锁效应简介
可控管(scr)是一种pnpn结构,是cmos工艺的固有结构之一,它由nmos的有源区、p衬底、n阱、pmos的有源区构成scr结构(pnpn结构),当其中一个三极管正偏时,就会构成正反馈形成闩锁。闩锁效应是cmos工艺所特有的寄生效应,严重会导致电路的失效,甚至烧毁芯片。避免闩锁的方法就是要减小衬底和n阱的寄生电阻,使寄生的三极管不会处于正偏状态。
静电是一种看不见的破坏力,会对电子元器件产生影响。静电放电(esd)和相关的电压瞬变都会引起闩锁效应(latch-up),是半导体器件失效的主要原因之一。应该看到,如果有一个强电场施加在器件结构中的氧化物薄膜上,则该氧化物薄膜就会因介质击穿而损坏。很细的金属化迹线会由于大电流而损坏,并会由于浪涌电流造成的过热而形成开路。这就是所谓的“闩锁效应”。在闩锁情况下,器件在电源与地之间形成短路,造成大电流、eos(电过载)和器件损坏。
由于mos工艺含有许多内在的双极型晶体管,在cmos工艺下,阱与衬底结合会导致寄生的n-p-n-p结构。这些结构会导致vdd和vss线的短路,从而通常会破坏芯片,或者引起系统错误。
闩锁效应原理
如下图所示,q1为一垂直式pnp bjt(双极结型晶体管), 基极(base)是nwell, 基极到集电极(collector)的增益可达数百倍;q2是一侧面式的npn bjt,基极为p substrate,到集电极的增益可达数十倍;其中,rwell是nwell的寄生电阻;rsub是substrate电阻。
原理示意图
闩锁效应的产生机理
①以上四元件构成可控硅(scr)电路,当无外界干扰未引起触发时,两个bjt处于截止状态,集电极电流是c-b的反向漏电流构成,电流增益非常小,此时latch up不会产生。
②当其中一个bjt的集电极电流受外部干扰突然增加到一定值时,会反馈至另一个bjt,从而使两个bjt因触发而导通(通常情况下是pnp比较容易触发起来),vdd至gnd(vss)间形成低抗通路。之后就算外界干扰消失,由于两三极管之间形成正反馈,还是会有电源和地之间的漏电,即锁定状态。闩锁效应(latch-up)由此而产生。
闩锁效应触发场景模拟
航顺hk32mcu的hk32f0系列和hk32f1系列之软硬件都兼容国外品牌mcu,已大批量应用于各种电子产品中。其工作电压支持2.0v~5.5v,为了方便模拟触发闩锁效应(latch-up),下面几个应用场景测试条件都是vcc=5.5v的工作电压。
场景一
测试条件:vcc=5.5v,vcc脚没有去耦电容,所有gpio悬空。
测试方法:给vcc快速上电
测试结果:触发闩锁效应(latch-up)
分析:如下图所示,vcc上电速度符合要求,理论不会触发latch up,但从上电波形上看,上电后vcc有过冲至6v~7v,甚至更高,推测过冲触发闩锁效应(latch-up)。
场景一:vcc波形图
场景二
测试条件:vcc=5.5v,vcc脚有0.1uf去耦电容,所有gpio悬空。
测试方法:给vcc快速上电
测试结果:触发闩锁效应(latch-up)
分析:vcc上电速度符合要求,但从上电波形上看,上电后vcc有过冲现象,甚至比场景一更严重,推测过冲触发闩锁效应(latch-up)。
场景二:vcc波形图
场景三
测试条件:vcc=5.5v,vcc脚有0.1uf+1uf去耦电容,所有gpio悬空。
测试方法:给vcc快速上电
测试结果:触发闩锁效应(latch-up)
分析:vcc上电速度符合要求,但从上电波形上看,上电后vcc仍有过冲至6v~7v现象,和接0.1uf去耦电容差别不大,推测过冲触发闩锁效应(latch-up)。
场景三:vcc波形图
场景四
测试条件:vcc=5.5v,vcc脚有0.1uf+1uf去耦电容,所有gpio悬空。
测试方法:给vcc快速下电(模拟外部强负载情形)
测试结果:触发闩锁效应(latch-up)
分析:vcc电压快速跌落,形成vcc下冲至过低现象,推测下冲触发闩锁效应(latch-up)。由于触发了闩锁效应(latch-up)以及设置了200ma限流, vcc无法重新恢复到5.5v。
场景四:vcc波形图
场景五
测试条件:vcc=5.5v,vcc脚有0.1uf+1uf去耦电容,并串有1欧姆电阻,将某io口直接接到电源。
测试方法:给vcc快速上电
测试结果:触发闩锁效应(latch-up)
分析:上电瞬间,io口电压高于vcc,容易触发latch up。
场景五:电路图
以上五种场景都是可能触发闩锁效应(latch-up)问题的场景,改善措施及参考原理图如下:
1. 抑制mcu端vcc在上电或下电瞬间产生过冲或下冲现象,在电源和芯片vcc之间串入1欧姆电阻,并在芯片vcc上加0.1uf和1uf去耦电容。
2.避免默认需要高电平的io口直接接到电源现象,需要通过1k或以上的上拉电阻上拉至电源。
参考原理图
通过以上改善措施,测得vcc电源波形如下,由于有电阻和电容的抑制,vcc上没有出现过冲现象,测试结果完全不会触发触发闩锁效应(latch-up)。
改善后的vcc波形
闩锁效应预防措施总结
从上述闩锁效应的产生机理、触发场景模拟和改善措施的测试结果可以看到,触发闩锁效应(latch-up)问题的有很多的因素,要防止闩锁效应(latch-up),大致有两方面措施:一是从芯片的角度讲,可以通过芯片工艺的改进和设计的优化来消除闩锁的危险,二是从应用的角度讲,可以通过一些预防措施,降低触发闩锁效应(latch-up)的几率,具体如:
1)在输入端和输出端加钳位电路,使输入和输出不超过规定电压。
2)芯片的电源输入端加去耦电容,防止vcc端出现瞬间的高压。
3)在vcc和外电源之间加限流电阻,即使有大的电流也不让它进去。
4)当系统由几个电源分别供电时,开关要按下列顺序:开启时,先开启cmos电路的电源,再开启输入信号和负载的电源;关闭时,先关闭输入信号和负载的电源,再关闭cmos电路的电源。
来源:航顺芯片
ADI推出第二系列四通道DAC AD5686和AD5696
服务器防御DDOS的方法
二极管的原理与选型
探讨SLAM技术发展中还存在的问题
以仿真实验为主,解析电容与电感对电流测试会有什么影响
HK32MCU应用笔记(七)| 航顺HK32MCU闩锁效应问题研究及预防措施
罗技国际公司提高了年度预测
2020年中国人工智能产业市场规模预计超过1500亿元
关于国产芯片的性能分析和应用
为何在公共区域总能看到触摸一体机的身影
Xilinx首位华人CEO Victor Peng是何方神圣
火星应急信标:为“天问一号”安装“黑匣子”
霸菱科技不锈钢阿里云智能指纹锁S1简介
区块链分叉是行业的大忌
矽力杰高集成Mini LED解决方案
携号转网倒逼运营商改进服务质量,进一步提速降费
可制造性设计中常见的二十个问题及解决方案(上)
uOLED 32028 P1T OLED模块的应用
美国大量补贴半导体企业、车企的举动引发德国强烈不满
电磁频谱的特性及重要性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