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大爆发的前夕
“我认为ar(眼镜)是一个伟大的创意,和智能手机一样,是能够改变下一代互联网消费的技术。”
—苹果ceo tim cook
“ar眼镜将成为未来50年的重大变革的技术。在不久的将来我们将不再随身携带智能手机,而是戴着智能眼镜”
—facebook oculus 首席科学家 michael abrash
“各种迹象表明2018年ar将首先爆发”
–京东arvr业务部负责人 赵刚
巨头也都开始布局ar,2017年google、apple和国内的bat同时发布了ar开发平台。
一眼之间,我们仿佛已经看见了未来,感觉科幻电影如钢铁侠、少数派报告、王牌特工里ar特效即将变成现实。
一款轻薄的、永远在线的可穿戴ar设备,它可以取代我们手里的智能手机,打破现实与虚拟的鸿沟。
我们不再需要实体的屏幕,随时随地都可以生成一个高分辨率的虚拟屏幕并与之交互。我们在见到一个人的时候,可以即时扫描出他的公开信息,包括社交网络动态、学历和公开简历等等。
我们也可以随时随地聚在一起开会,全息通话就可以讨论所有工作问题。我们还可以随时随地可以开启一局ar版吃鸡游戏,我们化身英雄本身,一起在游戏场景里征战……
然而自2012年这五年来事实带给我们更多的是失望
▌如ar眼镜先驱google glass,很遗憾由于产品定义和性能功能等问题遭遇了重大挫折,已低调转战tob专业领域;
▌微软的hololens成为行业标杆级产品,但视觉体验一般、售价超过2万元人民币,并没有大规模量产和商用;
▌苹果公司频频发布收购ar企业的动作,却可能到2020年才会有产品面世;
▌snapchat的spectacles眼镜功能太过单一,销量惨淡;
▌国内一家ai科技公司rokid前几天做出一副吊打苹果的样子,但也只是也曝光了一段ar眼镜的概念视频;
▌而融资十几亿美金的magic leap one经历各种传闻风波,直到20日晚间才发布一款分体机的效果图,再次“号称”2018年发货。
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在这样的大环境下,我们发现了悉见seengenex1/x1s/x1plus,着实大吃一惊,眼前一亮,能真切感受到ar真正大爆发的预兆。
这是一款全球首款量产的轻量大视场角ar双目眼镜一体机,“一款真正像眼镜的ar眼镜”,做到了机身166g,含头戴整机175g的重量。 seengenex1/x1s/x1plus可达到45° fov(field of view,视场角)、1080p的分辨率、cv/ar协处理芯片内置、14nm工艺主芯片(跑分13万分,性能 和低功耗都优于骁龙820)。而低达¥3999($599)元的批量定价,更是让整个行业瞠目结舌,让人隐约嗅到“ar时代的小米”提前入局——而恰巧,悉见有几位核心成员就是来自小米公司。
迄今为止, ar行业最为惊艳的产品出现,值得我们拆解挖掘一下,深度了解其各参数的真实性和内在价值,若真有传言的那么出色,这将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一款标志性ar产品。
ar无论怎样强调fov视场角都不为过,大视场角带来的就是更大的视野,更多的内容展现,更加沉浸的体验。
人眼的可感知区域单目在120°左右,双目在220°,但主要视觉聚焦区域在55°左右,googleglass的一大痛点就是十几度的fov太小伤及体验,此前的标杆性产品hololens的fov达到了近30°(实测不到)。
悉见x1plus的三台量产机实测平均值为45.1°,都达到了其标称值。此外,显示模组悉见采用的高亮度低功耗oled微显示屏,做到了1080p的分辨率、700cd/㎡的亮度,这的确都是超越已有产品体验一个等级的。
▲fov
重量也是影响佩戴体验的核心元素。166克给人的印象并不是太深刻,近视眼镜大约在15g~30g左右。
我们深入了解了行业情况,才发现真相。能做到100g以内的是googleglass一样只有20°以内的单目眼镜,并且计算力很弱,一般无法运行复杂的ar算法。
另外有一些号称100g以内的经了解基本是概念机,或者分体机的眼镜部分,把电池、主板、散热结构等都做在了外接的手持盒子里。
目前市面上双目一体机多是像hololens头盔式的设计,重量在500g左右,由此看来悉见x1完成的是一个“重量级的轻量化创举”。
根据拆解发现,悉见ar眼镜里核心电路板由两部分组成:
右侧镜腿的主芯片电路板和前侧的视觉辅助芯片电路。主芯片采用14纳米8核心的exynos 8890,安兔兔跑分在13万左右,性能和低功耗控制都优于同等工艺的骁龙820。协处理电路是悉见自主研发的进行计算机视觉与增强现实加速模组,以更高效地执行高复杂度的ar运算。
▲材质
▲散热孔
和自己死磕的极客团队
一家创业公司如何完成这不可能完成的任务,让我们如此好奇,恰逢量产发布,我们有机会联系到悉见联合创始人、深圳悉造(悉见全资子公司)总经理邵华强,与其进行了长达几个小时的深度探讨,得到的结论让我们感慨颇多,总结下来就是“和自己死磕”。
邵华强提到的最多一个字就是“坑”,无论是硬件研发、元器件选型、供应链管理、生产制造、软硬件结合等,每一个部分都有了太多的坑。
从硬件研发启动到最终量产,经历了近600个7x15的日夜奋战,他用了三个侧面表述了悉见在打造这款产品中的用心和处处体现的工匠精神。
一是id/md设计
已有产品无外乎googleglass-like和hololens-like,悉见的ar眼镜完全不一样,也意味着走了一条更荆棘丛生的路。悉见以toc的标准要求来做这款tob的产品,深度思考人机工学与佩戴合理性、舒适性、场景化,而不是直接抄已有产品如hololens的头箍设计,虽然这确实是一条比较高效省事的路径,毕竟微软花了大钱去做过验证,借鉴起来风险很小。但悉见做到了真正的中国原创设计,也付出了很多的探索成本。
二是散热
因为选择了14纳米工艺8核高性能主芯片,因为选择了一体化的设计,因为要把重量控制做到极致,导致结构工程和散热都极具挑战。性能和散热是一对孪生兄弟,强大的性能,必然有强大的功耗也必然带来散热问题,这也是分体机的优势,大家之前可能体验过个别ar样机一会烫太阳穴,到现在无法量产,就是卡在散热这里。仅在解决散热问题上就花了三个多月的时间,最后从结构、软件、硬件等多方面都进行优化和专利性的设计,最后才爬出这个深坑。
三是材料和工艺
也是一个复杂的涉及产品定义、供应链能力、成本等的复杂问题。邵华强坦言在深圳什么硬件产品都可以造出来,关键看从业者的价值观、认知和能力,他个人最推崇的是百年老店同仁堂的价值观:炮制虽繁必不敢省人工,品味虽贵必不敢减物力。
悉见x1项目从立项到量产历经9个大版本的设计和研发迭代,30多个小版本优化,共计近600天。开模修模历时100多天、大版本修模5次、模具优化164项、生产组装优化37项,精雕细做、反复打磨。
而在物料和代工厂方面更是都是选用世界级的:整机精选高端沙比克材质、额头与镜腿选用进口poron亲肤材质、鼻托采用医用硅胶保护可能过敏体质的用户。在其他诸如磁吸分离式近视镜片等也倾注了对用户的极致用心。
同时悉见选用世界顶级的供应商和代工厂,优中选优,在核心供应商考察选择上耗时超过6个月,模厂大小考查了50多家、工厂考查了20多家、物料供应商超过200家;每颗物料都是来自三星、sony这样的世界顶级供应商,代工厂也是500强上市企业、为华为等一线大厂代工的深科技(000021.sz)。
悉见团队数十人中80%都是技术、80%来自名校硕士博士、80%曾是名企核心骨干,也有不少曾是连续创业者,如多家科技公司ceo、多家游戏公司cto、多家猎聘公司合伙人等。
在自团队组建以来攻难关打硬仗,2年间几乎无人掉队,这也是一个创业界的奇迹。
悉见onepiece(航海王)文化,船员都称呼其创始人刘洋为“船长”,有着共同的梦想、相互的信任、快热血的激情和快速的成长。
ar&ai+赋能行业升级
现在ar直接toc还为时尚早。但悉见已经有完善的ar[硬件+软件+云]的技术引擎,赋能各个行业进行升级升维,从互联网+跃升到ar&ai+。
ar+旅游
悉见已经经过经过两年的深度摸索,为5a/4a景区在实景之上打造了1:1的混合现实主题乐园,让用户可以穿越到历史或神话传说中,用ar的交互去探索发现、娱乐消费,解决了景区中的游中痛点、满足游客需求、为景区带来大幅的收益增值。
ar+教育
通过打造ar超级教室,颠覆原来的传统自上而下填鸭式的教育方式,引导学生进行发现式及游戏化学习,通过真实再现与游戏互动增强学生的学习体验,让学生对书本内枯燥的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进而调起对于学习的主动性。
ar+工业
通过更直接的交互方式,ar成为生产力工具,合作伙伴可以使用ar技术针对行业里的具体流程开发应用,包括巡检、维修、组装、物流、分拣、仓储等等,在这些领域应用后能提高20-50%的工作效率,这也是工业4.0重要一环。
ar+营销
阿里、京东、奥迪等都在多种场合强调了ar在未来新零售和零销里的应用场景,通过ar企业将以实体门店、电子商务、移动互联网为核心,通过融合线上线下,实现商品、会员、交易、营销等数据的共融互通和可视化,将向顾客提供跨渠道、无缝化、个性化的场景式消费体验。
在这些行业,悉见更强调的是赋能,把ar的能力赋能给合作伙伴,实现生态共赢,x1眼镜的价格就是一个典型例子,针对行业战略合作伙伴的大批量定价¥3999打破高价壁垒,推动行业发展。
厦门芯极成为国内首个实现原位芯片出口的企业
同星智能与上海控安签署战略合作协议
电冰箱温度告知电路的构成及原理
光电式液位传感器一体式和分离式的差别与应用领域
荣耀手环4Running版上手体验评测 值不值得买
AR眼镜X1打破高价壁垒,推动行业发展
pcb分类有哪些
工业自动化就要用工业级的无线485数传电台
智能家居监控系统模块电路解析(二)—电路精选(16)
fsu动环监控系统
走进宇通客车-汽车新供应链技术展精彩回顾
英飞凌两大必杀技—德累斯顿晶圆厂与48伏汽车电池
华为等产业伙伴重磅发布了《5G边缘计算安全白皮书》
C语言的算法-1
AI的最终目标是通过从监督学习过渡到像人类一样思考
小米业绩迎来 “大翻盘”,全球手机出货量重返第三
贸泽与TE Connectivity联手推出全新电子书:机器人与机器人控制解决方案
谷歌解决我们停车难问题
脉冲控制仪工作原理
电动汽车电池新研究,碳纳米球可提高充放电循环稳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