闪存物理结构
闪存器件原理
前文已经讲过了固态硬盘的发展史,曾经的固态硬盘有过ram等介质,但是目前绝大多数固态硬盘都是以闪存芯片为存储介质的。dram固态硬盘我们见得少,主要应用于特殊的场合。1978年诞生的世界上第一块固态硬盘就是基于dram的。但由于dram掉电易失性,当然还有成本因素,现在的固态硬盘一般都不用dram,而是使用闪存作为存储介质,并且是nand 闪存。固态硬盘的工作原理很多也都是基于闪存特性的。比如,闪存在写之前必须先擦除,不能覆盖写,于是固态硬盘才需要垃圾回收(garbage collection,或者叫 recycle);闪存每个块(block)擦写次数达到一定值,这个块要么变成坏块,要么存储在上面的数据不可靠,所以固态硬盘固件必须做磨损平衡,让数据平均写在所有块上,而不是盯着几个块拼命写(不然很快固态硬盘就报废了)。还有类似很多例子,固态硬盘内部很多算法都是在为闪存服务的。所以,欲攻固态硬盘,闪存首当其冲。
闪存是一种非易失性存储器,也就是说,掉电了,数据也不会丢失。闪存基本存储单元 (cell) 是一种类nmos的双层浮栅 (floating gate) mos管组成,如图3-1所示:
图3-1 浮栅晶体管结构
在源极(source)和漏极(drain)之间电流单向传导的半导体上形成贮存电子的浮栅,浮栅上下被绝缘层所包围,存储在里面的电子不会因为掉电而消失,所以闪存是非易失存储器。
写操作是在控制极加正电压,使电子通过绝缘层进入浮栅极。擦除操作正好相反,是在衬底加正电压,把电子从浮栅极中吸出来,如图3-2所示:
图3-2 左:写原理;右:擦除原理
在2014年的闪存峰会上,浮栅晶体管的发明人施敏(dr.simon sze)被授予终身成就奖,以表彰他发明了浮栅极晶体管。据说,浮栅极晶体管的发明灵感是这样来的:有天,施敏和搭档dawon kahng在公司的食堂一起吃午餐,饭后甜点是奶酪蛋糕。看着夹心蛋糕,他们在想,如果在mos场效应管中间加个东西,会怎样呢?于是,浮栅晶体管横空出世。截至2014年某个时间点,据统计,全世界生产的浮栅晶体管数目达1 074 344 929 692 350 000 000
这个数字还在继续增长着。阿呆觉得终身成就奖不够,施敏应该获得诺贝尔奖,毕竟机械硬盘机理——巨磁阻效应的发现人已经获得了诺贝尔奖。
获奖后,施敏在庆功宴上,为自己点了一份奶酪蛋糕。
slc,mlc,tlc
一个存储单元存储1比特数据的闪存,我们叫它为slc (single level cell),2比特为mlc (multiple level cell) ,3比特为tlc (triple level cell)。现在已经有厂商在研发qlc,即一个存储单元存储4比特数据,本书不做介绍。
图3-3 slc,mlc,tlc原理
对slc来说,一个存储单元存储两种状态,浮栅极里面的电子多于某个参考值的时候,我们把它采样为0,否则,就判为1。
图3-4是闪存芯片里面存储单元的阈值电压分布函数,横轴是阈值电压,纵轴是存储单元数量。其实在0或1的时候,并非所有的存储单元都是同样的阈值电压,而是以这个电压为中心的一个分布。读的时候采样电压值,落在1范围里面,就认为是1;落在0范围里面,就认为是是0。
擦除之后,闪存读出来的值为1,充过电之后,就是0。所以,如果需要写1,就啥都不用干,写0,就需要充电到0。
图1-4 slc电压分布(来源:inside nand flash memory)
对mlc来说,如果一个存储单元存储4个状态,那么它只能存储2比特的数据。通俗来说就是把浮栅极里面的电子个数进行一个划分,比如低于10个电子,判为0;11-20个电子,判为1;21-30,判为2;多于30个电子,判为3。
图1-5 mlc电压分布(来源:inside nand flash memory)
依次类推tlc,若是一个存储单元有8个状态,那么它可以存储3比特的数据,它在mlc的基础上对浮栅极里面的电子数又进一步进行了划分。
图1-6 tlc电压分布(来源:inside nand flash memory)
同样面积的一个存储单元,slc,mlc和tlc,分别可以存储1,2,3 比特的数据,所以在同样面积的die上,闪存容量依次变大。
但同时,一个存储单元电子划分的越多,那么在写入的时候,控制进入浮栅极的电子个数就要越精细,所以写耗费的时间就越长;同样的,读的时候,需要尝试用不同的参考电压去读取,一定程度上加长读取时间。所以我们会看到在性能上,tlc不如mlc,mlc不如slc。
下表所示是slc,mlc和tlc在性能和寿命(endurance)上的一个直观对比
(不同制程和不同厂家的闪存,参数不尽相同,数据仅供参考):
3d tlc逐渐成为主流。同时,qlc也马上要量产了,每个存储单元存储4比特数据,比tlc还要慢,还要不可靠。之前怀疑tlc可靠性的人们,怎么看qlc?
美国陆军开启新的项目,希望借助AI打造“杀人机器”
高空测报灯的功能特点及技术参数
差分探头测量差分时钟时延的全面指南
自动机器人焊接为制造业转型升级赋能!
华为mate10什么时候上市?华为mate10配置参数抢先看:麒麟970+8CB,华为mate10的惊喜不只是一点点
闪存物理结构,闪存器件原理
气体涡街流量计的工作原理及特点
西宁通过逻辑指令实现多架无人机同时多任务协同作业的创新实践
苹果M1芯片运行速度胜过Intel高端处理器原生软件
PCB设计面临的挑战
京东携手高通全面推动各品类5G终端的普及,提升消费者对5G的体验
如何减小电源模块待机损耗
苹果拉拢海尔等厂商智能家居几大阵营渐成形
基准电压源也会带来麻烦
全球光收发器市场预计在2027年将达到247亿美元
台媒:欣铨IDM客户贡献近60%收入,今年汽车IC将实现增长
人工智能发展的下一步会走向何方?
正确使用电源逆变器十个方法,端面通风良好
为确保万无一失,“詹姆斯·韦伯”空间望远镜将在2020年5月发射升空
人工智能的创造性在目前还是有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