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3D打印技术抗击新冠疫情的分析

(文章来源:中关村在线)
全球新型冠状病毒疫情仍在持续发展,各国医疗系统都受到了巨大的挑战。过去有人认为美国凭借发达的医疗体系和资源、最高的十万人icu比例对付新冠不在话下,现在看来医疗资源瞬间遭到挤兑,也危如累卵。3d打印技术的好处在于快速小批量的灵活制造,虽然不能直接用于控制疫情,但是还是带来莫大的帮助。
国内由于发现和通报新冠病毒较早,率先利用3d打印技术补充医疗资源。医护人员长时间佩戴口罩对耳部和面颊造成勒痕,从业者则研发了3d打印口罩绑带来固定口罩,缓解医务人员的不适。另外还有3d打印护目镜、3d打印独立隔离病房以及重症病患的肺部病灶模型,从多个角度为一线带来一些帮助。
海外疫情发展也非常迅猛,此时3d打印企业纷纷调转生产力,全力支持抗击新冠。美企业3d打印咽拭子,补充大量未确诊病患需要核酸检测采样所造成的咽拭子短缺;3d打印呼吸机分路器,由于重症病人数量庞大而造成呼吸机资源不足,分路器可以让两位或多名患者共用一台呼吸机;3d打印ppe面罩固定零件,快速补充医用防护面罩(面罩的门帘仍然采用传统工艺生产)。
另外在意大利,兰博基尼利用3d打印技术生产呼吸机供气装置和ppe面罩零件;f1车队利用3d打印设备生产呼吸机零件;3d打印呼吸阀用于病人的一次性使用呼吸机;荷兰3d打印服务商设计了免手握式的门把手,帮助人们减少对高危物品的接触。总之3d打印技术能够快速灵活地设计样件,灵活转换产能,为补充抗击疫情所需的医疗资源做了不少贡献。
当然问题也随之而来,并不是任何一家有3d打印机的企业或个人都能帮得上忙。众所周知医疗设备尤其是医疗器械需要市场准入,这是对医务人员和患者的安全健康负责。而3d打印企业尤其是非医疗领域的3d打印企业往往没有相关认证或资质,因此即使能快速制造出来也无法大规模投入使用。
美国则在有基本安全保障的前提下,为3d打印医疗物资开了绿灯。美fda对formlabs 的3d打印医疗用品进行豁免,前提是要在有资质的制造商或工厂中生产。这也算是及时放行,应对医疗资源紧缺的困境,值得借鉴。
另外意大利3d打印呼吸阀则遭遇了多种拷问。布雷西亚一家医院临时求助获得了数量可观的3d打印呼吸阀从而挽救了呼吸阀不足的危局,拯救了上百位重症患者;而设计和3d打印呼吸阀的企业却并没有公开它的数字模型,因为这纯粹属于江湖救急,它的安全性、灭菌效果如何得到保障?另外如果出现使用3d打印呼吸阀带来病患死亡的情况,呼吸机原厂是否承担责任?免费呼吸阀取代价格昂贵的原厂耗材势必损害医疗器械原研者的利益,长期来看是好是坏?这些问题恐怕一时间没有答案。
还有一个普遍存在的情况,就是从数字文件到3d打印实物门槛非常低,几乎没有加密措施保护原创者。国内某家企业率先推出3d打印口罩绑带并免费公开给医务人员使用,而且捐助了数万条绑带。而众多品牌纷纷自行上马,对外宣传3d打印口罩绑带对抗击疫情所带来的帮助,原设计者仍然几乎是默默无闻。
商品的数字格式是否应当有版权?如何防止跟随者抄袭或仿制?原设计者的权益如何保护?现在文字、音视频等数字内容的版权意识和法规已经逐渐成熟了,但在3d设计和3d打印领域这还是空白。
在上文我们也提到,医疗设施的研发者拥有专利权,考虑到巨额的研发投入自然定价较高也可以理解。但在疫情期间产能不足,3d打印临时补充医疗设施是否应受到许可?救人一命的应急措施是否受到法律的保护?就像《我不是药神》的原型事件,法律无情人有情,法律神圣不可违反,但最本源的目的还是保护人的权利和财产、健康、生命。
总之无论如何新冠病毒疫情对整个人类社会是巨大的考验,对于3d打印行业来说同样如此。目前普遍的情况是应急、临时的,矛盾都暂时放在了一边;疫情全面缓解之后,或许3d打印从业者还要理清头绪,面对上述这些棘手的问题。


2022 年江西省职业院校技能大赛(高职组)集成电路开发及应用赛项成功举办
节能冷柜怎么选?工信部:选海尔,能效指数最低!
汽车经销巨头宣布破产重整!
直流负高压发生器
ABB倒装SCARA机器人柔性大幅提升
通过3D打印技术抗击新冠疫情的分析
苹果iPhone无线充电系统
动态控制实现最佳效率 全新配电架构缓减数据中心耗电成长
发力电子后视镜CMS,芯驿电子与映赛科技达成战略合作
土巴兔王国彬——互联网家装行业第一人是怎样炼成的?
区块链的应用还存在着巨大鸿沟
脉冲驱动变压器是什么 脉冲驱动变压器电路图
CPU调频调压的设计与实现
贸泽赞助2021创造未来全球设计大赛 Intel、Analog Devices作为联合赞助商共同激励技术创新
微控制器的FSMC到底是咋回事?(下)
三安光电将在中国中部建设一个Mini/MicroLED研发基地 投资120亿元人民币
美国开发新型的带有新图层的锂金属电池,寿命提高三倍
美能TLM接触电阻测试仪,看它如何作用于电池生产!
同步复位电路和异步复位电路区别分析
当手机人脸解锁遇上口罩,虹膜识别的机会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