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 年,各种大小黑天鹅事件的出现,都将为未来我们的生活留下难以抹灭的影响。全球一体化、命运共同体的世界,因为一个小小病毒的狡计就变得嫌隙不断、隔阂丛生,而原本全球共享、互惠互利的科技产业,也成为各国利益博弈中首当其冲的冲突地带,变得敏感而复杂。
今年 4 月,软银将 arm 挂牌出售的消息,犹如一颗巨石投入全球科技产业的池塘,引发了一波又一波的涟漪,将主要的半导体产业的巨头都牵扯其中。现在,人们在把像苹果、三星、台积电、高通、英伟达等可能接手 arm 的买家挨个猜测一番之后,英伟达成为那个最后亮出底牌的接盘手。
作为当前刚刚超过英特尔成为全球市值最高芯片公司的英伟达,宣布以 400 亿欧元,也就是约合 524 亿美元的天价,从软银公司手中买下 arm 这家全球最大的芯片 ip 企业。
据报道,现在双方已经进入到实质性的排他谈判阶段,最快能在这个月底完成收购。但这笔巨额收购是否能够通过双方开展业务相关国家的反垄断调查,暂未可知。
不过,这家卖身日本投资企业的英国半导体 ip 企业,如果委身美国企业的英伟达,就将失去在全球半导体产业当中的中立身份,也可能形成新的垄断。
对于这笔巨额收购,arm 联合创始人 hermann hauser 语出惊人,他表示:英伟达收购 arm 将会是一场灾难。hauser 所谓的灾难,可能主要是指 arm。但这一“灾难”也可能既是指英伟达,同样也可能是指的整个半导体芯片产业。其中的利害关系,虽然当下我们难以说清来龙去脉,但 arm 被英伟达时候之后的种种可能结果,仍然值得我们探讨。
英伟达收购 arm 的“鲸吞”野心
买下 arm 对于当时的软银很重要,卖掉 arm 对于现在的软银也很“重要”。
2016 年,软银花了 320 亿美元买下 arm 公司,成为当时堪称天价的科技收购案。但孙正义对买下 arm 信心满满,因为他从 arm 这里看到了世界未来的样子,那就是掌握未来物联网的核“芯”,一统物联网江湖。
如果用长期眼光来看,孙正义决心收购 arm,显然更看重 arm 在未来十年、二十年对于软银的投资回报。事实也证明,在过去的三年里,arm 的营收几乎没有增长。即便是今天以 500 多亿美元的价格卖出,三年增加 60%的投资回报,也可能无法达到孙正义当初设想的 10 年 10 倍的目标。
不过另一方面,由于软银的主营业务并不在半导体、计算机硬件领域,被软银持有的这几年当中,arm 除了不计成本地扩展业务线外,并没有得到实质性的发展,估计软银内部也在评估自身能否驾驭 arm 这样的顶端芯片企业。
现在软银决定“忍痛割爱”,确实是到了不得不卖的地步。由于之前一系列糟糕的失败投资和当前疫情雪上加霜的冲击,软银陷入上百亿美元的巨额亏损,之前已经不得不通过出售阿里巴巴的股权来还债,现在则到了不得不出售 arm 才能扭转经营压力的地步。
不过也有分析人士指出,英伟达收购 arm 中间这笔 200 亿美元的溢价实在是不值,因为只有屈指可数的买家,而现在只有英伟达一家感兴趣,现在非常缺钱的软银其实并没有多少谈判余地。可见,如果不是软银和他们的代理商高盛有超高的“忽悠”能力,那就说明收购 arm 对于英伟达来说非常重要。
众所周知,英伟达在 gpu 芯片领域的主导地位,使其在人工智能芯片、自动驾驶芯片、hpc 等领域占据一席之地,特别是在 ai 芯片领域,将竞争对手英特尔远远甩在后面。
而 arm 早已是移动终端芯片市场的主导厂商。作为全球领先的 risc 架构的半导体上游厂商,arm 通过其独特的 ip 授权模式占据着移动终端芯片 90%以上市场份额。现在 arm 芯片正在朝着 pc、服务器等原本属于英特尔 x86 系统的领域进展,近日苹果宣布在其 mac 电脑上专用 arm 架构的自研芯片正是这一趋势的一大表现。
通过对 arm 收购,英伟达能够获得的直接好处包括:
首先,英伟达可以直接扩展自己的产品阵容。英伟达可以利用 arm 在移动端芯片领域的技术造出更高性能的 cpu,与英伟达的 gpu 产品形成良好的技术互补,打造更为先进的、更为灵活的芯片解决方案。
其次,英伟达早已开始布局 arm 生态,去年,英伟达开始推动向 arm 生态系统提供全堆栈 hpc 软件,推动 arm 架构的高性能服务器的实现。而收购 arm 之后,使得英伟达成为 arm 的在推进超级计算机的实际主导者,从而真正与英特尔一争高下。
最重要的则是,英伟达自身的 gpu 业务正在遇到增长瓶颈,必须依靠新的技术路线,扩宽业务线,才能持续保持高速增长的趋势,也能够在半导体产业牢牢扎根,巩固其基础核心地位。
但是风险是与好处相伴而生的。一方面,英伟达这次可是直接动了众多竞争对手的“奶酪”,arm 现在所建立的中立、开放的生态能否持续,arm 的 ip 业务授权模式是否会发生变化;另一方面,英伟达是否也能够同样驾驭 arm 生态,达成强强联合实现双赢的局面,还需要看黄教主的后续努力。这些正是英伟达需要回答的问题。
英伟达没法忽视的“灾难”考验
当初,arm 被来自日本的软银收购,虽然也引发一些争论,但绝没有今天英伟达从软银手中接盘而引起如此大的争议。首先软银的性质是一家全球性的科技投资公司,自身没有半导体业务,另外英国政府对于软银的收购做了一系列约束条件,软银也同意将 arm 总部继续留在剑桥,并增加 arm 员工。当时 arm 创始人 huaser 对此次收购的批评是,认为“金钱味道”太浓,英国将“其最有价值的资产出售给出价最高者”。
而这一次英伟达就不再有软银这样的“人畜无害”的资质了。英伟达本身就是一家半导体设计制造企业,正在不断扩大其半导体产业线,与英特尔、高通、三星等公司在 pc、服务器、移动终端、ai 以及自动驾驶和物联网等所有领域展开竞争,一旦收购 arm,既会继续侵占英特尔的芯片市场,又会对 arm 生态中的同行形成根本性威胁。
同时,英伟达又是一家典型的美国企业,在当前日益严峻的国际贸易和地缘政治竞争下,英伟达自然不能独善其身,现在把原本还有一丝“中立”色彩的 arm 纳入麾下,这就让 arm 的中立性荡然无存。原本受美国的长臂管辖的影响,arm 已经宣布终止对华为进行新架构的授权,未来这一授权禁令将更加难有转机。
显然,尽管很多影响并非英伟达本意,但是这两个无法更改的现状,将使得 arm 直接出现巨大的信任危机。
huaser 的最大担心就是英伟达掌控 arm 后,会对 arm 的中立性造成影响,迫使那些英伟达的竞争对手开始考虑逃离 arm 的生态,寻求 arm 的替代方案。而一些分析人士也表示,可能会有越来越多的 arm 客户转头 risc-v 阵营。
熟悉半导体产业的人都知道,risc-v 是一套完全开源的精简指令集,由于精简、灵活和模块化特点,能更好地满足物联网、ai 等应用的差异化需求。虽然没有 arm 指令集架构如此巨大的市场影响力,但也正在成为包括中国半导体企业在内重点发展方向,为开发区别于 x86 和 arm 的全新操作系统提供了一种新的选择。
也就是说,离开 arm,很多企业并不是没得选,risc-v 可能是像中国这样的新兴半导体力量的一次突围机会。反之,对于 arm 的长期发展来说,失去中立性和开放性,可能将是其能够抓住物联网时代的主要威胁。
第二大问题是,英伟达“鲸吞”arm 之后的兼容问题。一是,英伟达能否让 arm 的授权生态保持独立运作,比如利用对 arm 的掌控,提高某些竞争对手的 ip 授权费用,甚至直接禁止为某些企业提供新的 arm 架构,这些都将是未知数。当然,面对各国对收购展开的反垄断调查,英伟达自然要保证对于 arm 开放生态的维护,但行胜于言,没有企业会把自己的前途交到强敌手中。
再是,英伟达如果开始涉足 arm 的 ip 授权模式,能否很好的与自身业务进行整合。据了解,英伟达曾经考虑过 gpu 核心的 ip 授权业务,但实际上除了将早期 gpu 核心给 sony 应用于 playstation 3 游戏机,英伟达从来没有真正授权任何 gpu 核心给其他客户,主要是低估了 ip 授权的难度。对于这种费神费力又不太赚钱的业务,英伟达此后能否继续打理好,确实是不小的考验。
当然,这些“灾难”还是英伟达事后要考虑的。现在这场交易最终是否达成,可能还要经过有业务往来的各国反垄断调查,这也是苹果、三星选择即时退出收购的原因之一。那么最终能否完成收购,还存在一定的变数。
那最终万一要收购成功了呢?
半导体市场的风云诡谲
有专家评价,这(收购 arm)会是黄仁勋作为英伟达 ceo 以来最鲁莽的行动。不过,从目前英伟达积极主动的收购意向来看,任凭外界如何分析,也无法改变黄教主已经构想好的 cpu+gpu 双核心的超级芯片平台,成为未来半导体领域一枝独秀的那个 no.1。
在英伟达描绘未来发展蓝图的时候,整个 arm 生态将存在巨大的不确定性。半导体产业生态也可能发生重大的变化。
业界猜测,arm 的 cpu 和英伟达 gpu 的整合优势,会使其拥有更为领先的服务器芯片解决方案,直接成为以 x86 为核心的英特尔和 amd。那么这两家长期争斗的企业将有可能走向联合,一起来对抗英伟达的新攻势。
另一方面,三星和 amd 也在合作推出猎户座 gpu,试图在移动端对 gpu 市场发起攻击,未来也许能够看到诸如苹果、高通等企业涉足 gpu 领域,抢食英伟达的市场。
最终影响最大的还是 arm 的生态系统。由于“卖身”英伟达,arm 作为唯一非美国的中立优势消失,迫使 arm 老客户开始转向 risc-v 这样的开源指令集架构。至少对于我国的芯片设计厂商来说,已经是一个不得不考虑的发展路线了。
整体来看,从这次英伟达对 arm 的巨额收购,以及一系列的半导体产业的并购来看,巨头之间通过整合并购来保持技术的垄断优势,同时实现企业的规模扩张,已经成为整个产业的发展趋势。
这一趋势显然对新兴的半导体企业和地区是极为不利的。核心技术产业的收缩使得技术所在国家拥有更强的操控力,新玩家的减少也让半导体技术创新变得越发艰难,这些企业想要从小到大实现逆袭的机会已然渺茫。
未来半导体产业会日渐“无聊”,而现在能够打破这种“无聊”趋势的机会,只能掌握在吾辈手中。而从这次 arm 被卖身英伟达的时间点来看,已经有种“时不我待”的紧迫感了。
深度学习与神经网络:最值得关注的6大趋势
胜利精密与日企签署液晶面板技术合作意向
华为即将发布一款定位高端的新款笔电,竞争对手直指苹果MacBook
工业控制系统的信息安全分析及解决方案
物联网产品如何才能非常安全
ARM在移动端芯片领域的造出更高性能的 CPU
数码热潮来袭 WWDC2022开场 小米、ROG预热新旗舰 华为畅享50发布
ADI推出降压型buck转换器,有效降低多节电池供电产品的尺寸
VD并联闪光电路图
高通量5G智能网联车专家研讨会在北京智能计算产业研究院隆重召开
如何制作一个静止时是白光运动时是彩光的灯?
等离子体清洗工艺的关键技术 等离子体清洗在封装生产中的应用
MIPSfpga软核处理器IP设计方案
从业者也需沉心思考:安防究竟需要一款怎样的AI芯片?
飞利浦无线智能照明系统Hue 智慧控制打造全新居家照明体验
苹果iPadmini5评测 值不值得买
浅谈VR实验室备受欢迎的原因
UWB高精度人员定位系统在隧道/工厂/司法领域的应用
讯方技术北交所IPO!8成收入依赖华为,募资2.5亿全国铺设服务机构网点
绿的谐波发布新一代全新结构谐波减速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