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人工智能与影视制作结合应用的信心

从《阿凡达》到《流浪地球》,从好莱坞科幻 3d 电影之最到中国科幻 3d 电影之最,从 2009 年到 2019 年,近十年的岁月,见证了中国 3d 影视制作的快速成长和繁盛,也刺激着赵天奇探索人工智能与影视制作结合应用的信心。
影视制作中,科幻电影的火爆让全球影迷感受到了 3d 特效的魅力,这与近年来人工智能技术的突破性进展密不可分。
“比如《流浪地球》的每一个镜头都需要手工制作,这个过程十分复杂,耗费的人力成本也非常之高。人工智能影视制作就是用 ai 替代影视行业中大量的比较枯燥、高成本、低创造性的工作。”聚力维度创始人、cto、qualcomm ai 荣誉技术大使 赵天奇如是说。
多年来,赵天奇一直专注人工智能与影视行业的结合创新。北邮读博期间,他创立了一家名为十二维度的公司,定位于数字图像及 ai 在 3d 影视方面的应用,当时,vr 市场的火爆让 3d 找到了最佳落地方向,但他并不满足,在赵天奇的带领下,2016 年,科幻成真实验室首个人工智能 2d 转 3d 平台 “峥嵘” 上线,而他现在还是清华大学人工智能影视方向的博士后。
自动实现 2d 转 3d 有何难?
2011 年开始,随着谷歌、微软研究团队先后将深度学习应用到语音识别领域,2019 图灵奖获得者 geoffrey hinton 团队在 imagenet 大赛中利用深度学习将图片识别的错误率大幅降低,由深度学习技术推动的人工智能开始得到更多科研机构、工业界的高度关注。
尽管那时人工智能的概念还没有如今这么火爆,但赵天奇敏锐地察觉到深度学习背景下语音识别、计算机视觉在影视行业所变革的潜力。
传统的 3d 内容制作技术主要有两种:一种是 3d 双机实拍,一种就是 2d 后期转 3d,但仍需要耗费巨大的资金、人力和时间成本。而技术的瓶颈直接导致 3d 内容的匮乏,目前国产 3d 电影呈扎堆之势,但成熟者却不多。那么,将 2d 视频渲染成 3d 有哪些技术难点?
赵天奇强调,一是影视内容的类别十分复杂,例如人物场景、自然场景、历史场景、想象场景等,每增加一个维度就上升一个级别;二是对观影效果的要求非常高,将丝毫的抖动误差排除到最小。为此,他们针对性地设计了多级神经网络、时空复用信息、对抗神经网络等技术,最终达到了院线级的水平。
很多算法是 “玩具级”的,只能用来娱乐
目前,聚力维度在 3d 领域的产业化已经非常成熟了,包括院线电影、电视剧、视频直播等 tob 领域,以及涉及个人短视频、2d 转 3d 的 toc 领域。
谈及此前争议颇多的 “ai 换脸” 技术,在赵天奇看来,“有很多算法都是‘玩具级’的,娱乐可以,但没有人用它来生产内容。”
他认为,如果将人工智能的应用分为识别、决策、生成、理解几种任务的话,聚力维度是一家专注于影视产品生成的公司。怎么理解呢?“就是给人去看、去听,而不是帮人决策。”
聚力维度还联合 qualcomm 共同为终端用户提供语音技术服务。赵天奇认为,qualcomm 本身在移动端的基因非常深厚,也是非常符合场景需求的,对于 ai 技术快速落地到移动端,也是最有发言权的。
当然,这只是一个起点,未来在 toc 领域像变脸、面部捕捉、动作捕捉、3d 转换等(技术)双方都可以进行更全方位的合作。而且,赵天奇团队也在积极探索真人级的面部捕捉、动作捕捉技术,计划与电视台等合作落地“虚拟主播” 项目。
不久前,赵天奇被评为 qualcomm ai 荣誉技术大使,这无疑是对其团队的一种肯定。赵天奇强调:“我们做这个方向在 ai 领域确实也是一个比较独特的方向,相对于大热的安防人脸识别、自动驾驶决策等领域,影视生成并不是所有人都能理解的。但我们也发现:不管是影视传媒还是互联网领域的合作伙伴,都可以与之合作加速 ai 影视制作的落地。”
“人人都可以做影视作品”,是赵天奇对当下 ai 在影视行业产生变革的愿景。例如,定制化电影、时效性电影、多结局交互游戏式电影都是他们正尝试突破的方向。未来,赵天奇还希望利用 ai 技术将面部捕捉、声音捕捉、动作捕捉、动作生成全流程覆盖,真正实现“视频作家”,并将全流程服务在产业中快速落地。
专用人工智能是没有泡沫的
据英国风投基金 mmcventures 发布的最新研究报告显示,欧洲 2830 家标榜为 ai 的公司中,有 1580 家符合 ai 公司的定义,也就是说,近四成的公司其实和 ai 没有任何关系。当时,这一数字的公布,引起了圈内不小的震动。
“从现阶段来讲,如果大家对通用人工智能 / 强人工智能有所期待的话,这件事情应该是有泡沫的;相反,专用人工智能,从本质上是没有泡沫的。”赵天奇认为。
他还建议:专注于高校里的研究人员,更适合研究通用人工智能,因为企业拥有数据,在盈利压力之下,可能会在某个专项问题上比高校内的研究人员取得更为突出的成果;但同样企业需要盈利,就无法专门去研究通用人工智能,所以新的技术就可能出现在纯研究人员的高校群体中,“尽量往需要小数据,不需要数据,通用人工智能这条路上去研究;如果是创业者,一定要针对他自己熟悉的领域以及对应的专用人工智能结合,彻底地分析这件事情的可行性、局限性。”
当然,ai 算法只是意味着开了个好头,真正考验的是创新企业如何结合自身业务将算法进行商业落地。要知道,ai 的实际技术门槛很高,在发展过程中,真正的 ai 公司也可能遇到数据和技术的挑战。在这一点上,对于持续高涨的中国 ai 企业来讲更是挑战巨大。
“对技术与行业时刻保持深刻理解,一定要两者结合才能形成真正落地的项目。”对于赵天奇而言,从最初 2012 年创立团队,经历了 2016 年颠覆创新,现在已经能准确把握人工智能与影视行业结合的痛点,让人人都能做电影,科幻般的人工智能影视制作方式成为现实。

智能家居行业分析 家庭自动化技术已经达到了一个临界点
电子通信领域这些常见的定律:库梅定律 vs 摩尔定律
嫦娥五号成功完成第一次月地转移轨道修正
工控单芯片收入超7成 锂电池管理芯片应用场景持续增加
为什么华为仍要继续向高通支付专利费用?
探索人工智能与影视制作结合应用的信心
洗衣机电容器可保障电机启动旋转和正常工作
印度8.6代线量产计划全曝光
四核能否阻碍苹果独步天下
波峰焊工艺流程以及优点
MAX1464的片上温度传感器
OPPO R15首发索尼IMX519传感器 旅行拍照最佳选择
硬件工程师需要学哪些?这些坑必须要避开
DRAM的电容技术发展历程
变压器冷却器的作用与原理
景旺电子科技改扩建项目环境影响报告表受理公告
“十一问,十一答”告诉你如何使用红外光电传感器进行水质液体检测
我国无人机相关检测标准公布,延庆区无人机科技创新园预计3年内建成
奶粉水分测试仪的实验原理及注意事项
电脑开关电源电路图(金星开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