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记得1997年我刚参加工作得到第一部摩托罗拉手机的时候,第一件事情就是到移动营业厅去开一张sim卡,有了这张卡才可以打电话、发短信。一张sim卡可以使用好多好多年,感觉只要不丢就可以用到天荒地老;换手机的时候只需要把sim卡拔出来放入新手机,就可以继续使用原来的电话号码。还能通过sim卡存储或转存通信录,最初的时候为了方便查找联系人,中文姓名前还会加上首字母,尽管已过去了20多年,一些老朋友在我的手机通信录里至今还是以这样的形式出现。
我曾经在一个运营信息交换电子商务平台的公司工作,为券商提供证券交易的综合服务平台,其中有个功能就是支持手机炒股,我们使用了stk技术。手机只要换上stk sim卡,就可以使用手机菜单进行股票的查询、买、卖、撤单等各种操作。现在看来就是最原始的移动互联网应用之一。
今天,手机sim卡作为开启每个人移动通信服务以及连接互联网大门的钥匙,其重要性、安全性、便利性一直备受关注。
sim卡从1991年在芬兰移动网络运营商率先商用以来,到现在已经有将近三十年的历史。对于普通用户来说,最直观的感觉就是sim卡越做越小——苹果公司一直在积极地推动sim卡的小型化,2010年在iphone 4上首次使用微型sim卡,2012年在iphone 5上开始使用纳米sim卡。
其实,无论是全尺寸(full-size,1ff,85.6x53.98)、迷你卡(mini sim,2ff, 25x15)、微型卡(micro-sim,3ff, 15x12)还是纳米卡(nano-sim,4ff, 12.3x8.8),sim卡的物理结构都基本相同,只是封装方式上的区别。
随着苹果公司在ipad air 2上使用apple sim,软卡和esim这些名称也陆续进入大众的视野,然而这些 sim卡已经是只闻其名不见其形了。
未来,sim卡将以怎样的形态出现在我们的生活中呢?本文就试着从sim的起源开始,简单探讨一下sim技术的演进发展历程和sim卡虚拟化及云服务的未来。
实体sim卡
sim卡的名称来源于英文subscriber identity module或subscriber identification module的缩写,是为了安全地存储国际移动用户身份(imsi,international mobile subscriber identity)、用户号码及其关联密钥以及其他移动网络连接信息的一种集成电路,用于在移动通信设备(包括:移动电话、平板电脑、移动电脑等)连接移动通信网络时识别用户身份及鉴权。
sim卡标准最初由欧洲电信标准协会在规范中制定,编号为ts 11.11。本规范描述了sim卡的物理和逻辑行为;随着umts的发展,规范工作被部分转移到3gpp。3gpp现在负责诸如sim(ts 51.011 [4])和usim(ts 31.102 [5])和etsi等应用程序的进一步开发,以便物理卡uicc进一步发展。
sim卡的物理接口使用智能卡标准接口iso/iec 7816,并一直沿用至今。核心是一个集成电路芯片,使用不同大小的封装方式,形态基本保持相同(见图 2)。
gsm时代,sim卡是软硬件一体的。随着第三代移动通信umts的出现,sim卡的软硬件则逐步分离。目前,sim的实际意义就是应用软件,而硬件部分是uicc,也就是芯片的物理本体,集成电路芯片。软件部分对于umts来说就是引入的usim(通用订户身份模块);sim卡中的软件包括底层操作系统和上层各种软件,包括操作系统、java虚拟机、toolkit、ota等。3gpp的ts11.14规范了sim应用工具包(stk)技术,允许在sim卡中加载应用。这样在sim卡上进行开发和配置就更加简单方便。本文引言中提到的2000年左右开发的手机炒股,还有当时招商银行与中国移动合作开发的手机银行,以及影响了一代人、救活了一个伟大互联网公司的手机qq,都是使用了stk这个技术。
随着物联网的发展,越来越多的非通信设备也需要接入移动网络,因此对嵌入式sim卡(esim)的需求不断增加,gsma(全球移动通信联盟)推出了rsp(远程sim卡配置)规范,各种设备都可以预先嵌入式安装esim卡,当用户启动设备时,再按需开通和下载不同运营商的sim卡用户参数和相关密钥,实现在线开通sim卡。苹果公司在ipad、iphone以及apple watch所使用的applesim,就是使用esim技术。
虚拟sim卡
sim卡技术的引入,将通信设备的认证鉴权集中到了一个小小的sim卡。不仅方便了移动设备的独立发展,也方便了sim技术自身的不断发展。但是,随着人们在现实生活中对移动通信技术的越来越广泛应用,特别是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最终用户在各个方面的使用越来越多,sim卡在使用过程中的一些限制也越来越突出:
l 机卡绑定,即移动通信设备与指定的sim卡绑定,如需更换运营商,则需要连同手机一起更换。
l 通常情况下,一张sim卡只能对应一个运营商的网络,用户如需转网,原有sim卡无法重用,必须重新开卡。
l 跨国旅行时如需使用当地sim卡,用户必须将原来的sim卡移除,无法同时使用。即使存在多卡多待的手机,可以容纳的sim卡数量也很有限,绝大多数手机仅支持双卡。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特别是为了解决漫游地上网问题,各种突破sim卡限制的技术应运而生。其中最常使用的技术就是sim卡虚拟化技术;其可行性来源于以下几种技术基础:
1)卡规范上通过usim技术,将软件部分和硬件本体分离,为sim卡虚拟化提供了最基本的条件。
2)sap协议:sim卡访问协议(sim access profile),支持远程对sim卡进行操作。sap协议最早应用在车载蓝牙电话模块。车载模块可以通过蓝牙使用用户手机中的sim使用电话功能。这样可以实现一个通信设备使用不在设备内的sim卡。
3)虚拟机技术:sim的软件部分原本就是操作系统和其中的软件及相关模块,使用虚拟机技术,非常容易在虚拟机管理系统中虚拟出一个sim卡的软件系统来。
4)rsp规范:rsp是esim的供卡规范,支持m2m方式和consumer方式。其中consumer方式,是通过一般网络连接,通过安全通信协议,将sim订户信息及相关安全认证信息下载到esim中,实现sim卡的下载。
下面简单介绍一下几种常见的sim卡虚拟化技术:
1. 接口延伸法
将sim卡的接口通过物理电路延伸到另外一个模块。在新的模块中,承接原有的sim卡,同时支持插入其他sim卡,或者通过软件模块,获得从其他地方下载的sim卡。扩展出来的模块可以自主开发,进一步扩展其他功能。
2. 贴片扩展法
在sim卡上,重新贴上一个很薄的芯片,实现原来sim卡的二次扩展。由于通过另外的电路嵌入到已有的sim卡系统中,所以,可以在贴片上额外增加其他功能,比如电子钱包。
3. 近距离无线延展法
通过蓝牙本地连接,利用sap协议,或其他特有协议,通信设备可以非常方便地使用扩展设备所提供的sim卡。sap协议(sim access profile)由国际蓝牙组织(bluetooth.org)2000年开始制定,2005年出1.0正式版本,2008年出1.1正式版本,这个协议是移动设备与sim卡分离的关键。因为,既然可以本地无线,也就可以通过移动网和互联网无限延伸了。而且,这个通过蓝牙供卡的设备,还可以通过其他通信手段从网络上获得其他的sim卡。
4. 网络远程延展法
通过互联网,连接部署在远程的sim卡,非常方便地使用位于全球网络可以触达的任何地方的sim卡。这个技术来源于远程sim技术,在2000年代中期,大量应用在移动通信公司的漫游sim的远程拨测设备(rtu)(参考2007年11月期《广东科技》的“sim卡池及异地调度技术的实现与应用”)。但这种技术在普通用户的移动设备上应用则是2011年以后,优克联、斯凯荣、iqsim、aicent都利用这个技术来解决用户移动漫游问题,将sim卡异地调度技术应用到普通的终端设备上,通过远程连接来使用云端卡池中的sim卡。
5. 虚拟机扩展法
前面几种方法都是将sim卡在物理空间上的延伸,使用远程或另外的sim卡来替换通信设备中的sim卡。但实际的使用过程中从实用性考虑,还是需要在本地有一个sim卡比较好。
而本方法在通信终端中不需要sim卡的物理本体,直接将sim软件使用虚拟机进行仿真模拟,具备sim所有的接口功能,通过软件接口(比如sap协议)提供物理卡的所有功能。只有在需要使用到只有物理卡中才有的信息(比如密钥)时,才调用远程sim卡。这是一种更加高效实用的方法。
我们知道,sim卡识别身份最重要的就是sim卡硬件中的密钥。尽管密钥是一串数字,但sim卡在制作的时候,将这个密钥和软件捆绑在一起,确保更高的安全级别。其实,软件运行在sim卡上和运行在任何计算机模拟的计算空间都是一样的,关键还是在密钥。
按照密钥所存放位置的不同,又衍生出来以下三种技术:
1) esim技术:gsma推荐技术,基本维持了物理实体sim卡所具备的安全级别,通过rsp协议,将所有sim信息安全地从远端下载存储到esim这个物理设备中。也就是将以前在sim卡工厂写卡的一些动作,推迟到用户按需订购后再写卡。
2) 软卡技术:这个技术就是将sim卡中所有的配置以及密钥,都以软件的形式在设备的操作系统中模拟出一个虚拟的sim卡。
3) 远程虚拟卡技术:这个技术是将卡在用户设备端使用虚拟机的方式进行模式,当需要使用sim卡的时候,需要使用sap或其他相似技术,远程访问部署在远端的物理sim来完成鉴权。这个技术与软卡的不同点在验证密钥还在物理卡中。
基于虚拟sim卡技术衍生的漫游解决方案
大部分技术的发展都是为了解决实际应用场景中的问题而产生的,前面所描述的sim技术的不断突破,很多都是受用户漫游问题所驱动的。
为了解决漫游地高额话费以及漫游地通信不方便的问题,移动电话用户一直在期望有更好的办法解决移动漫游问题,方便出行时连接互联网。特别是2005年以来移动互联网的发展,更加促进了异地使用非漫游的本地卡上网的需要。
实际生活中,用户解决漫游问题常常使用以下几种方法:
l 购买目的地sim卡使用:到达目的地后购买并更换sim卡使用,或者插入到双卡手机,总之需要占用一个卡槽;
l 插卡mifi(随身无线路由器):使用可以插卡的上网设备(俗称插卡猫),购买目的地的sim卡,并插入到设备中使用。设备提供wifi热点信号,供移动设备连接使用。设备连接的网络和具备的连接能力,依赖于所购买的sim卡。
l 免插卡mifi:无需插卡,只要购买所需的流量包,就可以使用上网功能。流量包可能是全球多个国家通用的,使用方便,且价格上普遍比插卡mifi更便宜。
l esim技术:通过其他网络(如wifi)在线购买目的地运营商提供的esim卡进行上网。但目前该技术并不受大多数运营商欢迎,因此在市场上普遍供应不足。从苹果公司的apple sim推进情况就可以得到印证。apple watch开通上网卡在中国一波三折,更别说其他品牌的移动电话了。所以说,esim技术的推广运营商的供应是关键。
l 软卡技术:这也是目前市面上比较常用的技术,如华为天际通、红茶移动都是使用这一技术。
l 手机内嵌全球上网技术:使用云端卡池,用户根据自身需要选择购买对应流量套餐并激活使用。优克联在2018年巴塞罗那移动大会上推出世界手机s1就是使用了这个技术,通过glocalme inside方案将远程虚拟卡技术整合到手机的基带中。目前小米部分型号手机支持该功能,估计未来还会有更多品牌和型号的手机陆续支持。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
l esim技术是官方推出的技术,但运营商不热心,叫好不叫座也没有办法。
l 软卡技术,由于存在安全风险,gsma不建议使用,运营商及相关厂商投鼠忌器,不敢大规模推广。
l 免插卡mifi是相对性能优异且安全的技术,但需要携带额外的设备,造成了一定负担。一些免插卡mifi兼顾充电宝功能,用户接受度更高。
l 直接将免插卡mifi的技术植入手机,是更符合用户期望的方式,不影响用户原有sim卡的使用,性能和安全性也最有保障。
sim卡云服务解决方案
移动通信的特点使得不同运营商提供的服务必然是存在差异的,以中国为例,三大运营商的覆盖就各有特点,例如:中国移动基站数量最多,大部分区域的信号覆盖就最好;但是中国移动的用户数量也最多,在高峰期网络拥塞的情况也最严重,用户即使处于良好的覆盖条件下也难以获得满意的网速,联通和电信在这时候却有更好的体验;另外,价格也是用户考虑的一个重要指标,特别是在出国漫游使用时。因此,如果用户只能使用手机中原有的一张sim卡,那么就很可能遭遇到:有时候覆盖信号差;有时候网络拥塞上网速度慢;有时候需要支付高额的漫游费用;有时候套餐流量用尽只能到处蹭免费wi-fi......
应对这些问题,最根本的解决方案是:允许用户更方便的更换sim卡,从而令用户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随时随地自由选择提供服务的运营商,以及所需的网络服务套餐。
而实现这一解决方案,上述软卡、esim、远程sim卡等技术都是可行的,但是考虑到提供全球范围上百个国家的网络服务,sim卡供应的问题也必须通盘考虑。
针对sim卡的供应来源,我们针对上述虚拟sim卡技术展开逐一分析。
l 软卡:由于密钥可以随着软件拷贝,在安全上存在着使用方面的风险,完全依赖于对卡的使用方的信任。
l esim卡:可以解决软卡的安全上的担忧,但是,由于运营商在商业上希望对用户锁定来进行自我保护,不想把用户选择的权利下放到手机,目前esim的供应量有限,因此,目前esim的应用主要集中在物联网领域。
l 远程sim卡:由于使用普通的物理卡,sim卡来源不存在特殊性,因此可以在全球范围内获得充足的供卡。
从安全性和sim卡供应两方面来看,远程sim卡技术是比较好的,另外,对便利性、实施成本、流量成本等其他方面一并考虑后,下表是对这三种技术的对比分析。
从以上分析来看,目前远程sim卡还是最合适的供卡方式,其次是软卡,最后是esim卡。随着物联网的普及,在物联网领域esim会有比较好的期望,但还是需要观望。
显然,普通用户并不会关心使用具体什么技术,用户所需要的只是一个自己满意的漫游及本地上网解决方案——无论何时何地,购买了设备及服务套餐就可以上网。而作为对应的服务提供商,则要求解决方案具备以下特点:
l 具有连接全球移动网络所覆盖的所有区域的sim卡卡池(覆盖能力)
l 具有动态感知移动终端所在区域的网络并动态换卡的能力(联网能力)
l 具有为用户提供连接服务的按需服务的能力(可自由选择)
l 具有根据用户使用需求动态扩充性能的能力(容量扩充能力)
l 具有灵活的计费能力,支撑用户的购买需求和透明消费的需求(可计费)
l 具有优质的网络连接服务质量(最佳连接)
这些特点正好反映了云计算的弹性服务、资源池化、按需服务、服务可计费、泛在接入的五大特点,因此我们将满足以上特点的解决方案称为sim卡云服务解决方案,简称云卡。通过将各种sim卡资源池化,然后将连接资源的能力虚拟化之后,实现用户根据需要弹性购买。随着5g技术的发展,连接能力的虚拟化会更加多维度,给用户更多的选择空间。云卡正好借鉴现代云计算技术来实现sim卡所提供的连接服务的云化。
云卡云服务系统包括以下基本要素:
1) 云卡终端:
l 同时支持各种虚拟卡技术,包括esim卡、远程物理卡、软卡,并具备良好的扩展能力,支持未来各种各样的sim卡;
l 具备根据网络环境动态换卡的能力;
l 具有高度安全的sim卡保护机制,确保云卡在网络连接安全性、计费准确性;
l 具有良好的质量监控与保障机制;
2) 云卡平台
l 具有容纳全球各种各样sim卡的管理能力,为云卡终端按需分配sim卡资源;
l 对云卡终端连接情况进行监控与分析,保证连接质量,可按用户等级提供服务;
l 服务可量化,可计费。
l 不限于原始运营商提供的服务能力,为用户提供更方便、灵活、个性化、场景化的贴心移动连接服务。
云卡云服务的现状与展望
从前面分析来看,sim卡云服务就是移动用户最终所希望使用的技术。实际上,业界在该领域已经有很多厂商在辛勤耕耘,并正在为广大用户提供服务。
l 华为天际通:华为的多款手机已支持使用软sim技术的天际通功能,从其官网介绍来看,已支持全球80+国家的精品网络覆盖。然而,可惜的是中国却不在覆盖范围内。从这点来看说,还不是的令人完全满意的云卡平台。
(来源:https://consumer.huawei.com/cn/mobileservices/skytone/)
l 环球漫游:16年出入境通信服务,全球出行移动连接服务提供商,网络覆盖超过210个国家,通过随身wifi提供服务,并为全球商户提供广告投放服务。
(来源:https://www.vipwifi.com/)
l 优克联:覆盖全球140+国家地区。提供漫游超人租赁服务(免插卡mifi)和glocalme终端产品(免插卡mifi和自带流量世界手机);并提供glocalme inside手机嵌入方案,通过云服务平台为合作伙伴提供paas和saas云卡方案。
(来源:https://www.ucloudlink.com/html/service-local-mobile-data/)
l 漫游宝(skyroam):提供无需插卡的随身wifi,覆盖全球130+国家,并提供vpn服务,覆盖16个国家。
(来源:https://www.skyroam.com/wifi-pricing)
l 小米全球上网:通过第三方提供全球上网服务,有的手机通过红茶移动提供,有的通过优克联的glocalme inside技术提供,使用方式与华为天际通相同,网络覆盖与技术提供商有关。
l 红茶移动:使用esim技术,提供caas服务平台,采用esim技术,为主要手机品牌提供sim卡服务,无自主终端,网络覆盖100+国家和地区。
(来源:https://www.redteamobile.com/)
目前看来,华为、小米等厂商主要业务在手机,上网也主要为手机服务,云卡服务平台不是其主要业务方向。环球漫游、漫游宝通过自身mifi产品提供上网服务,以自主运营、直销服务的方式对外,无法形成服务全球的云卡服务平台。红茶移动基于esim技术,通过caas提供基础卡服务,在esim还没有供应量和承接终端的情况下,多数情况下采用软卡技术提供,服务比较专注,对最终用户的体验和触达还不够。尽管通过手机厂商,网上公布有2.5亿以上的装机,但实际使用人数不多。优克联提供的云卡平台,广泛支持远程物理卡、esim卡和软卡,自营的漫游超人mifi租赁业务在国内占有率最大,以 paas服务和saas服务方式,面向最终用户和合作伙伴,构建全生态链的云卡服务,是值得期待的为移动用户提供贴心管家式云卡服务平台的公司。
云卡云服务平台的未来会怎么样?互联网的游戏规则就是用脚投票,最终用户说了算,谁能将用户服务好,谁就是赢到最后的玩家。但无论如何,云卡云服务平台就是最终用户最喜欢的平台,有用户需求在,云卡云服务平台一起会发展起来的。(署名:龚智辉)
提灯UL认证
紫光展锐成为全球首家通过TMMi 4级认证的手机芯片设计企业
LG发布了首款曲面设计与21:9高宽比完美融合的34寸液晶显示器
如何区分三极管NPN和PNP?
漏电流是什么_漏电流产生的原因_设备漏电流如何解决
浅谈SIM卡虚拟化及云服务的发展趋势
电容的极性如何识别 电容的读法与极性有关吗
OPPO R11官方外观视频流出强势预热,将曲线美发挥到极致,仨配色颜值爆表!
如何用EL34制作的合并式电子管功放
工业镜头与家用相机镜头那个成像更好?
光合速率测定仪介绍
小米隔空充电技术原理解析
关于俄亥俄州启用无人机监测公路交通状况试点项目详解
全球十大半导体设备厂商排名
研发的匮乏可能会扼杀3D打印淘金热
Arm宣布加入O-RAN 联盟,为电信运营商提供更多5G网络架构需求
充电桩的形态与美学设计:从用户体验到城市景观
LED显示屏拍照的时候会闪烁(水波纹)是什么原因,怎么解决?
语音技术的感官革命,视觉到听觉的变化
晶圆表面污染该如何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