源极接地放大电路设计(2)

二 电路设计步骤
2.1 确定电源电压
电压电源v1由最大输出电压决定。例如为了得到vpp=3v的输出电压,电源电压必须在3v以上,否则输出信号会失真(削波)。为了确保源极偏置电流,在r4上需要有电压存在,例如1v或者更多。因此合计起来,电源电压至少在4v以上。当前例子中,此电压取值为15v。
2.2 选择何种沟道的fet
选择fet时,电流和耐压不要超过其最大额定值。另外可以使用n沟道器件组成放大电路,也可以使用p沟道器件组成放大电路。之前讨论的是n沟道fet组成的放大电路。
使用p沟道fet组成的放大电路,其电流方向与n沟道fet放大电路相反,因此需要变更偏置电压极性,需要将电源和gnd调换。下图是2种p沟道jfet放大电路。
2.3 依据电源电压选择fet的vgs耐压值
因为上一步中确定电源电压是15v,针对n沟道fet,它的栅极-源极间电压vgs,最大有可能达到15v。因此需要选择那种vgs大于15v的fet。大多数fet的这个参数都在30v以上。我们选择sst202,它的vgs(br)=-40v
2.4 确定漏极电流id
确定放大电路工作点时,我们需要先确定id,而不是vgs。因为fet的重要特性都是随id变化而变化的。当id设定好之后,从spec的传输曲线中自然可以得到vgs。
在jfet的spec中会定义idss。例如sst202的idss在0.9~4.5ma。确定放大电路的id时,id要比idss的最小值(0.9ma)还低。例如设计id=0.1ma。
注意:如果id的选择太接近idss,大信号输入后,因为id无法超越idss,输出波形可能会被限幅,即被削波。
2.5 确定源极电阻和漏极电阻
在3.1.2节提到,这种放大电路的放大倍数是由源极电阻rs(下图r4)和漏极电阻rd(下图r3)的比值决定。
例如希望放大倍数av=3倍,那么
vgs电压会因为id不同而不同,也会受到温度的影响。例如id随着温度变化而变化,进而导致rs上的电压变化(此处是指直流电压),最终导致vgs变化。为了抵消vgs因为温度变化而变化,使漏极电流具有稳定性,需要rs上的电压降>1v(使vgs
我们设置rs上的电压降是2v,因为id=0.1ma,
rs=vs/is=vs/id=2v/0.1ma=20kr
接下来
rd=rs x av=60kr。仿真电路如下:
仿真结果如下:vo/vin=2.77v/0.998v=2.77。
仿真放大倍数是2.77v,和理论上的3倍有差异。
无意中将r3和r4从60k和20k增大到600k和200k,放大倍数可以提高到2.93,如下图。此时id只有大约15ua,比idss=900ua小了许多。
保持r4=20kr,修改r3=65kr,r3/r4=3.25倍时,仿真结果是3倍,如下图。此时id大约在150ua左右。
**哪位老师可以解释为什么仿真值(r3=60kr,r4=20kr)和理论计算(r3=60kr,r4=20kr)结果不同吗?**
就像上述说的,首先需要考虑的是id的电流要比idss min值小。如果将r4和r3调整的很小,也就是将id变大,超过idss max的4.5ma。输出就失真了,如下图是id大约在7ma时的输出波形。蓝色是id,红色是v2,绿色是vo。输出已经失真。
另外如果将rd增大,即r3从65kr改变到80kr -->r3自身压降变大 -->漏极电压vd下-->输出波形的下半周期被钳制。换句话,是r3变大带来自身两端电压升高,向上升时会碰到15v的上限,被钳制,进而导致输出下半周期被钳制。如下图。
输出波形的上半部分不失真,是因为r3变大带来自身两端电压升高,向下升时距离0v的下限还很远,不会被钳制,不失真。
另外如果将rd减小,输出波形会减小。因为放大倍数减小了。如下是r3是不同值时的仿真结果。
未完待续

波士顿动力准备推出Spot机器人 3D摄像头帮助绘制工地等地图
学子专区—ADALM2000实验:将BJT连接为二极管
苹果又曝iPhone6/6S自动关机原因:或为劣质电源适配器所致
浅谈什么是智能电容器
新唐科技ISD4004芯片简介
源极接地放大电路设计(2)
10大C语言基础算法珍藏版源码
特斯拉正式推出自研太阳能逆变器:基于 Powerwall 2 技术
微雪电子树莓派3 B+计算模块配件包A介绍
Coverity 呼吁停止使用不安全软件
AVM为其全新VDSL及Wi-Fi 11AC旗舰网关选用Lantiq技术
8K大战后,三星与LG家电业两巨头江湖恩怨继续上演
VR的神奇功效 帮助妈妈分娩
印度国有电信运营商BSNL启动了4G招标计划
手机行业格局生变,华为三星抢夺iPhone三成利润
辽宁大连开放首批无人驾驶出租车
一加7Pro上手评测 到底怎么样
你知道用Micro bit DIY制作的一款多功能语音小车
谷歌和UC伯克利的新式Actor-Critic算法快速在真实世界训练机器人
首届中文NL2SQL挑战赛收官 产学研携手推动智能交互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