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碳化硅性能优势突出
主流半导体采用硅材料,射频、功率、光通信等特殊应用对半导体材料提出特殊需求。sic 是制 作高温高频、大功率高压器件的理想材料之一,是由硅元素和碳元素组合而成的一种化合物半导 体材料。
1.1、sic性能优势显著
同半导体材料硅(si)相比,其禁带宽度是硅(si)的 3 倍,击穿电压是其 8-10 倍,导热率是其 3-5 倍,电子饱和漂移速率是其 2-3 倍。 sic 在耐高压、耐高频、耐高温方面具有独特优势。耐高压方面,sic 阻抗更低,禁带宽度更宽, 能承受更大的电流和电压,带来更小尺寸的产品设计和更好效率;耐高频方面,sic 不存在电流 拖尾现象,能够提高元件的开关速度,是硅(si)开关速度的 3-10 倍,从而适用于更高频率和更 快的开关速度;耐高温方面,sic 拥有非常高的导热率,相较硅(si)来讲,能在更高的温度下 工作。因此,sic 能够有效满足电力电子系统的高效率、小型化和轻量化要求,有望成为未来最 被广泛使用的半导体芯片基础材料。sic主要用于功率或射频器件,适用于600v以上的高压场景,包括光伏、新能源汽车、充电桩、 风电、轨道交通等等电力电子领域。其中,新能源汽车领域,功率半导体主要应用于电机控制器、 dc/dc 变换器、车载充电机、压缩机、水泵、油泵,同时还应用于配套充电桩。
1.2、sic衬底价值量最大,6英寸晶片成为主流
sic 产业链主要包括上游衬底、中游外延、下游器件制造和模块封装,产业链价值量倒挂,其中 衬底制造技术壁垒最高、价值量最大,是未来 sic 大规模产业化推进的核心。 衬底:最为核心的环节,价值量最高,约为 46%。根据电阻率的不同,可分为导电型和半绝 缘型衬底,分别用于功率和射频器件领域。高纯硅粉和高纯碳粉采用物理气相传输法(pvt) 生长 sic 晶锭,之后经过滚磨、切割、研磨、抛光、清洗等环节最终形成衬底,其中晶体的 生长为核心工艺,核心难点在于提升良品率。晶片尺寸越大,对应晶体的生长与加工技术难 度越大,长晶技术壁垒高,毛利率可达 50%左右。外延:价值量占比约23%,是指在衬底上面再覆盖一层薄膜以满足器件生产条件。其中导电 型 sic 衬底用于 sic 外延,生产功率器件,应用于电动汽车和新能源领域;半绝缘型 sic 衬 底用于氮化镓外延,生产射频器件,应用于 5g 通信等领域。 器件制造及模块封装:价值量占比约 20%,产品包括 sic 二极管、sic mosfet、全 sic 模 块、sic 混合模块。应用:依据电阻率区分,导电型 sic 器件主要用于电动汽车、光伏、轨道交通、充电桩等领 域;半绝缘 sic 器件主要用于 5g 通信、数据传输、航空航天、国防军工等领域。 半绝缘型 sic 衬底市场增长迅速,6 英寸晶片成为发展趋势。受益于 5g 基建加快布局和全球地 缘政治动荡,半绝缘型 sic 衬底市场增长空间巨大。根据 yole 数据,2020 年全球半绝缘型 sic 衬底市场规模为 1.8 亿美元,较 2019 年同比增长 18%。此外,根据中国宽禁带功率半导体及应 用产业联盟数据,2020 年全球 4 英寸半绝缘型 sic 晶片的市场需求约 4 万片,6 英寸约 5 万片, 两者需求占比不相上下;预计到 2025 年,4 英寸市场需求将减少至 2 万片,6 英寸成为发展趋势。
导电型 sic 衬底市场发展前景良好,6 英寸衬底占据绝大部分市场份额。受下游民用领域的持续 景气,如新能源汽车与光伏,导电型 sic 衬底市场规模不断扩容。根据 yole 数据,2018 年,全 球导电型 sic 衬底市场规模为 1.7 亿美元,2020 年增长至 2.8 亿美元,复合增长率为 26%。根据 中国宽禁带功率半导体及应用产业联盟数据,全球 6 英寸导电型衬底需求从 2020 年的超 8 万片增 长至 2025 年的 20 万片,而 4 英寸产品将逐步退出市场。 sic 主流大厂正陆续推出 8 英寸晶圆片。当前,全球市场上 6 英寸 sic 衬底已实现商业化,主流 大厂也陆续开始推出 8 英寸样品。sic 晶圆尺寸的扩大不仅可以降低生产成本,而且有利于保持 晶圆几何形状,减少边缘翘曲,提升晶圆生产的良率。2019 年 cree 完成了首批 8 英寸 sic 晶圆 样品的制样,意法半导体在 2021 年 7 月宣布了制造出首批 8 英寸 sic 晶圆片。预计 2023 年开 始,各大厂商将逐渐量产 8 英寸衬底,并继续提高外延和器件方面产能及良品率。随着 6 英寸衬 底、外延晶片质量提高,8 英寸产线实现规模化生产,sic 器件和模块逐渐普及为电动汽车主流配 置,规模效应增大,成本可得到有效降低。
1.3、sic价格呈下降趋势,渗透率有望随之提升
目前,sic 衬底成本高/制作难、长晶速度慢、损失率高导致了器件的高成本,影响了 sic 器件的 渗透率。根据我国第三代半导体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casa)数据显示,sic 功率器件最主要 的原材料成本——sic 衬底、外延片的价格近年来持续下降,原因有:第一,伴随大直径衬底占比不断提高,衬底单位面积生长成本下降;第二,单晶的平均可用厚度仍会持续增加,这将不断 降低单位面积衬底成本;第三,衬底质量和晶片供货量的提高,以及外延晶片成品率的提高,推 动 sic 器件成本逐步降低。未来 sic 各环节成本有望持续下降,并迎来对于下游产业的加速渗透。
2、欧美厂商高度垄断,国内厂商潜力巨大
wolfspeed 垄断 sic 器件与外延片市场,欧美企业主导 sic 器件市场。从衬底到器件环节,目前 以 wolfspeed、st 及罗姆等海外头部企业占据产业链主要份额。其中,因布局较早,良率与产能 规模全球领先,在 sic 衬底及外延片市场 wolfspeed 一家独大。下游器件领域,欧美日企业领先, 整体市占率达到 95%,意法半导体作为特斯拉 sic 功率器件的第一梯队供应商,市场占有率排名 第一,达到 41%。
国际主流厂商大幅扩产,释放抢占 sic 市场信号。国际企业大力完善第三代半导体产业布局,计 划大幅扩产来强化竞争优势,以抢夺日渐增长的市场份额。安森美表示 22 年要将 sic 产能扩充 4 倍;意法半导体计划到 2024 年将 sic 晶圆产能提高到 2017 年的 10 倍,sic 营收将达到 10 亿美 元。在国际大厂加速扩产的背景下,sic 产业格局逐渐迎来空前重构和变化。 国内厂商加速布局,发展空间巨大。国内企业也在积极研发和探索 sic 器件的产业化,已经形成 相对完整的 sic 产业链体系,部分产业节点已有所突破。sic 衬底方面,天岳先进在半绝缘 sic 衬底的市场占有率连续三年保持全球前三;
天科合达在国内率先成功研制 6 英寸 sic 衬底,并已 实现 2-6 英寸 sic 晶片的规模化生产和器件销售。sic 外延片方面,厦门瀚天天成与东莞天域可 生产 2-6 英寸 sic 外延片。sic 器件方面,国内厂商主要有泰科天润、瀚薪、扬杰科技、中电 55 所、中电 13 所、科能芯、中车时代电气等。模组领域,目前 sic 市场斯达半导、河南森源、常州 武进科华、中车时代电气处于起步阶段。中国厂商在围绕 sic 衬底生产上正在缩短与国外差距, 未来若能在 6 英寸和 8 英寸的 sic 晶圆良率和成本上进一步实现突破是竞争的关键。
3、新能源革命来临,sic器件迎风而起
全球 sic 器件市场发展迅猛,2025 年有望增长至 26 亿美元。受益于 5g 通信、国防军工、新能 源汽车和新能源光伏等领域的发展,sic 器件市场规模增速可观。yole 数据显示,2019 年全球 sic 功率器件市场规模为 5.4 亿美元,预计 2025 年将增长至 25.6 亿美元,cagr 约 30%。整体 电动车相关领域(主逆变器+obc+dc/dc 转换器)sic 市场规模有望在 25 年达到 15.5 亿美元, 19-25 年 cagr 为 38%;而电动车充电基础设施领域 sic 增长最快,19-25 年 cagr 为 90%。
3.1、新能源车是sic器件的核心驱动力
全球新能源汽车终端需求火热,车用 sic 晶圆需求攀升。根据 evtank 数据显示,全球新能源汽 车 2025 年销量将达到 1800 万辆,19-25 年 cagr 为 42%。随着新能源车渗透率不断升高,以及 整车架构朝 800v 高压方向迈进,sic 器件在车载逆变器等领域有望迎来规模化发展。据 trendforce 数据显示,预估 2025 年全球电动车市场对 6 英寸 sic 晶圆需求可达 169 万片,21- 25 年 cagr 为 94%。
国内新能源车市场规模快速增长,sic 功率器件有望进一步突破。idc 预计,2022 年中国新能源车 市场规模将达到 523 万辆,同比增长 47.2%。2025 年新能源车市场规模有望达到约 1,299 万辆, 2021-2025 年复合增长率约为 38%。根据 digitimes research 预测,2025 年电动汽车用 sic 功率半导体将占整车用功率半导体的 37%以上,高于 2021 年的 25%。国内新能源车市场具备领先优势,随着渗透率的进一步提升以及汽车电子化程度的持续推进,国内车用 sic 器件规模有望 快速突破。 多维度优势赋能车用 sic 器件。sic 功率器件在新能源汽车中展现出独特优势,其应用场景包括:电机驱动系统逆变器、电源转换系统(车载 dc/dc)、车载充电系统(obc)及非车载充电桩 等。从材料来看,sic 相对于硅材料拥有更高的击穿场强、更高的热导率以及更高的电子饱和漂 移速度;从电路损耗来看,在同等条件下,sic 功率器件能大幅减小电路开关的能量损耗(下降 85%);从设备空间来看,采用 sic 功率器件的 dc/dc 转换器、车载充电机以及电机控制器分别 能加减小设备 20%、40%、64%的系统空间;从电池转化效率来看,集成了 sic 器件的模块能帮 助系统提升 6%的电力转换效率。 众多新能源汽车厂商竞相布局 sic 器件。2018 年,特斯拉的 model 3 首次采用意法半导体和英飞 凌的 sic 逆变器取代了 si-igbt,逆变器效率提升了 5-8%。2020 年,比亚迪将自主研发制造的 sic mosfet 功率器件搭载在汉 ev 四驱高性能版上,实现了 200kw 的输出功率,功率密度提 升一倍。预计到 2023 年,比亚迪将实现 sic 基车用功率半导体对硅基 igbt 的全面替代,将整车 性能在现有基础上再提升 10%。目前,已有多家厂商推出了面向 hev/ev 等电动汽车充电器的sic 功率器件。未来随着 sic 器件在车载充电器、dc/dc 转换以及充电桩中渗透率提升,市场空 间有望快速扩大。 新能源车高电压平台大势所趋,sic 器件彰显优势。近年来各车企纷纷通过提升功率来缓解新能 源汽车的续驶焦虑和充电焦虑,而功率的增加一般有两种路径,即提高电流或电压。然而,大电 流可能会导致较大的核心部件热损耗,因此高电压电气平台成为了首选。高电压平台要求电驱动 系统的耐压性也要随之提升,而硅基器件无法承载电压的大幅升高,故 sic 应用将逐步替代硅基 igbt 成为关键。相比之 igbt,sic 体积小、功率密度高、耐高压和高温能力强,可助力新能源 车实现更长的续航里程、更短的充电时间和更强的动力性能。
国内外车企纷纷布局 800v 高压平台,sic 大规模车载应用可期。在相同功率下,800v 电压平台 较 400v 电压的电流减半,电池充电热量降低,且低成本、轻量化、emc 干扰的降低,以及效率 和续航的提升,让充电补能体验大幅增强。2019 年保时捷 taycan 推出全球首款 800v 高电压电 气架构,支持 350kw 大功率快充,15 分钟内电量可充到 80%。近年来比亚迪、奥迪、吉利、小 鹏等一众车企也纷纷开始布局800v高电压平台,预计各大车企基于800v高压平台方案将在2022 年之后陆续上市,sic 作为 800v 平台架构的最佳拍档有望大放异彩。 800v 高压平台需要电源产品配套升级,充电桩等迎来发展良机。当动力电池电压平台升级到 800v,当前的 obc、dc/dc 及充电桩等电源产品都需要从 400v 等级提升至符合 800v 电压平台 的应用,sic 器件由于其优异的特性也将开始大规模的应用。以充电桩为例,800v 高压充电桩在 设计架构上区别于 400v 的重要特点是需要配置 sic mosfet,以达到更快的充电速度和更好的 器件耐压性。22 年 wolfspeed 宣布参与搭载 sic 技术的直流快速充电桩项目,总功率可达 350 kw,成本可降低 20-30%。国内车企也开始发力,广汽埃安于 2021 年 8 月发布 480kw 超级充电 桩,小鹏也宣布 22q4 起部署 480kw 高压超充桩,实现充电 5 分钟续航 200 公里。
3.2、光伏产业快速发展,sic应用未来可期
全球和国内光伏新增装机量快速增长,成长天花板被打开。根据 cpia 预测,乐观情况下,全球 光伏年新增装机在 2022 年将首次突破 200gw,达到 225gw 的水平,到 25 年全球年新增装机将 达到 330gw,20-25 年光伏新增装机的复合增长率达 20%;2025 年我国新增装机规模将达到 110gw,相当于 2020 年底的 3.7 倍。 光伏逆变器出货量高速增长,igbt 作为逆变器“心脏”作用凸显。光伏逆变器是光伏系统的核 心部件,可以将太阳能板产生的可变直流电转换为交流电,并反馈回输电系统或供离网的电网使 用。根据 ihs markit,近年来光伏产业的快速发展带动光伏逆变器市场规模快速提升,2020 年全 球光伏逆变器的市场规模为 136gw,2025 年将有望达到 401gw,20-25 年 cagr 为 24%。光 伏逆变器成本结构方面,半导体器件和集成电路材料主要为 igbt 元器件和 ic 半导体,其中以 igbt 为主的半导体器件在驱动保护、过电流/短路保护、过温保护、机械故障保护等方面发挥巨 大作用,是逆变器的“心脏”,约占逆变器成本的 12%左右。
sic 器件可有效提高光伏逆变器性能,有望逐步替代硅基 igbt 成为逆变器核心。相比于硅基 igbt,sic mos 具有更低的导通损耗、更低的开关损耗、无电流拖尾现象、高开关速度等优点, 并且可以在高温等恶劣的环境中工作,有利于提高光伏逆变器使用寿命。根据 sic 芯观察数据, 采用 sic 器件可有效提高光伏发电转换效率,光伏逆变器的转换效率可从硅基的 96%提升至 sicmosfet 的 99%以上,能量损耗降低 50%以上,设备循环寿命提升 50 倍。未来应用于光伏领域 的sic逐渐成熟,伴随渗透率的进一步提升,其有望逐渐替代硅基igbt在光伏逆变器上的应用。 国内光伏逆变器厂商加快布局,为 sic 国产化提供历史性机遇。随着中国光伏装机量的增长,中 国本土厂商加快技术与产品升级,在全球已占据重要位置。在出货量排名前十的供应商中有六家 是中国供应商,其中华为以 23%的市占率位居榜首,国内逆变器厂商在全球逆变器市场中占据超 六成市场份额。未来随着新能源替代传统燃料进程加速,逆变器向高效率、高功率密度、高可靠 性等方向发展,sic 器件有望受益于本土供应链优势,迎来发展良机。根据 sic 芯观察数据显示, 2020 年 sic 光伏逆变器占比为 10%,预计 2035 年占比将达到 75%,未来空间十分广阔。
3.3、sic器件在轨道交通领域持续渗透
在大容量、轻量化和节能化要求下,轨道交通领域采用 sic 大势所趋。随着轨道交通硅基功率器 件性能逐渐逼近理论极限,sic 功率器件成为重点发展方向,以满足轨道交通系统对高功率密度、 低损耗和高可靠性等要求。与传统硅基 igbt 牵引逆变器相比,全 sic 牵引逆变器能耗能够降低 10%以上。2014 年日本小田急电铁新型通勤车辆配备了三菱电机 3300v/1500a 全 sic 功率模块逆变器,开关损耗降低 55%,体积和重量减少 65%,电能损耗降低 20%~36%。根据 casa 预 测,未来 30 年内,轨道交通应用中 90%的硅 igbt 将被 sic 器件或混合器件替代。yole 数据显 示,铁路 sic 市场将从 2019 年的 900 万美元增长到 2025 年的 1.18 亿美元,cagr 达到 55%。 国内外厂商纷纷布局轨交系统 sic 器件。2015 年,日本三菱公司推出了高性能平面栅 3.3kv sic mosfet 器件及全 sic 模块产品,并在全世界首次将全 sic 模块应用到轨道交通牵引变流系统 中。近年来随着新能源产业的蓬勃发展,sic 加快渗透进入轨交领域。日本 n700s 新干线、西门 子 velaro 列车等也大面积采用了 sic 牵引系统,截至 2021 年 6 月,国内也已经有苏州三号线、 深圳地铁1号线等6条地铁线路采用了sic技术。目前中国的时代电气、天岳先进,日本的东芝、 三菱、日立,以及欧美的 wolfspeed、英飞凌,都已在发力轨道交通 sic 产业链。我国高铁建设 目前已拥有世界领先水平,中国巨大的应用需求是国产 sic 的“沃土”,国内厂商有望借助庞大 市场确立先发优势。
【电力知识】如何轻松解决变频器干扰问题
层状卤化物双钙钛矿半金属—可在室温下出现?
“湾区智谷人工智能孵化器”揭牌仪式在龙华区智慧谷创新园举行
人脸出入的甲级写字楼,为何还要做二维码门禁
AI芯片公司肇观电子完成2亿元A轮融资 中电海康基金领投
新能源东风已至,碳化硅御风而起
汽车共享服务的流行和无人驾驶汽车的即将到来,停车场将不再只是为汽车而设
物联网领域重要融资事件汇总
MATLAB数据建模方法中的机器学习方法介绍
2017年十大消费者趋势:AI和VR/AR成热门
2023上半年锂电产业投融资“V”字型结构变化
物联网医疗设备安全风险和缓解
中国虚拟现实产学研联盟CVRVT第一届联盟理事2018年度大会成功举办 ... ...
电子生产怎样静电防护
2020深圳新型显示展全新启程 天团竞技打造新型显示年度盛宴
开关电源基本原理图
DuckDuckGo浏览器推出跟踪器雷达
规格书没告诉你的ADC参数该如何获取
小米公开带有四个摄像头的手机专利
2020年内5nm工艺将由台积电独占 包揽ASML 51%的营收占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