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pc市场,显卡,内存,ssd等都比较惨淡,不过却成为了多年来cpu爆发性更新的时代,intel一改牙膏厂的惯例,新品发布到手抽筋。
随着intel紧急更新x299主板提前布局,amd也终于祭出自己的发烧级平台x399系列,cpu的名字叫做threadripper (线程撕裂者)。这也是自intel x48开始推行独立发烧级平台之后,amd首次推出直接对位的产品。
到底amd卧薪尝胆多年是否可以真正开花结果,就让我们实际测试一下。
产品规格介绍:
amd这次新发布的ryzen threadripper cpu名字很长,为方便表述文中都会以tr4起头,不写threadripper了,因为新平台的接口名称就叫tr4。 tr4系列中最高端的产品型号为1950x,规格是16核心32线程,频率为3.4~4.0ghz。
这个规格明显高于intel现有的i9-7900x,在intel发布7980xe之前,明显1950x会暂时坐在消费级王者的宝座上。
1950x往下会有至少两个型号,1920x(12核24线程)和1900x(8核16线程)。
这次用于对比的分别是i9-7900x、i7-6950x、i7-7700k、r7 1800x,分别取自双方发烧级和主流级平台的最高型号。
产品包装与附件:
1950x的包装可以说是史上最豪华的cpu包装,从外观上来说,有点像一台老式电视机。
相比于intel的祖传纸盒,tr4的包装无论是材质还是尺寸都要强不少。
包装侧边有一条纸质封带,在封带背面可以看到cpu的取出教程。
包装主体分为三个部分,上盖、下盖(摆放附件)、cpu舱。这个厚泡沫倒是很符合我们的国情。
下盖中会有一个小的储物位,里面放有cpu的两个重要附件。
cpu附件主要有三个,说明书、安装螺丝刀、一体式水冷扣具。
主板上的cpu底座需要用到梅花螺丝刀拆卸,虽然采用标准梅花螺丝,但是因为有点特殊,所以cpu会附送螺丝刀。
x399主板的散热器孔位与过去任何平台上的都不同,所以需要用到定制的散热器扣具。鉴于现在风冷口扣具跟进的不是很快,所以amd提供了一个通用的一体式水冷扣具。
这个扣具来自一体式水冷主要的代工厂asetek,可以带来较大的兼容覆盖面,只要是asetek代工的圆形水冷头方案,基本都能兼容。 cpu舱后部有一个巨大的旋钮,扭开就可以看到cpu本体了。
cpu被放在整个包装最中间的位置,保护的很好。拿下钢丝卡扣和顶部的塑料盖,就可以取出cpu了。
需要注意的是,扣在cpu上的橙色支架是不需要拆卸的,后面装cpu的时候还要用到。
cpu本体介绍:
接下来介绍一下cpu本体,从外观上来说这次的1950x比较类似于amd服务器级的皓龙系列。
都说1950x很大到底有多大,从图中就可以直观对比出来。图中分别为1950x、6950x、1800x和7700k,尺寸上来说1950x真的大很多。
用女王大人的手对比一下,这个cpu已经快赶上手掌大了。
从拆解图上就可以知道为什么1950x会这么大。它是基于服务器32核cpu制作的,所以会保留四颗晶圆的配置。每个晶圆相当于一颗1800x。
但实际上,1950x只会启用其中的两颗,另两颗仅用于平衡电气性能,不参与运算。
从背面看,1950x的针脚数也是多到夸张。
相比于过去的amd消费级产品,1950x也用上了与intel相同的lga设计。把cpu针脚留给了主板,cpu的安全性提升不小。
cpu安装教程:
tr4的cpu安装有些复杂且与之前的都不同,所以还是有必要介绍一下。
cpu底座上有三颗梅花螺丝,分别标注1(图右)、2(图左下)、3(图左上)。拆卸的顺序是3、2、1。
第一层盖板会自己抬起,然后将两个蓝色的卡扣往上拨,拉起下面一层。
取出第二层上的保护盖板。
取下最下层的保护盖板,注意不要碰到主板上的cpu针脚。
将第二层中的透明保护盖换成cpu,并合上扣好。此时cpu就已经被临时固定。
最后将三颗螺丝按照1、2、3的顺序全部拧紧。
需要注意有以下两点:
1、第二层的盖板只能起到临时固定的作用,cpu正确贴合底座需要依靠第一层金属盖板固定,所以如果三颗螺丝存在未拧紧的情况,可能会导致cpu接触不良,出现问题。
2、拧紧螺丝的过程中,最上层的盖板会出现小幅位移,影响其他螺丝的固定,所以建议一开始的时候螺丝先只拧一点,等三颗螺丝都进到螺牙里面之后再拧紧螺丝。
x399主板平台介绍:
接下来通过一张x399主板来简单介绍一下tr4主板平台的特点和差异。这次用到的主板是rog zenith extreme。
先上一张主板的拆解图,从拆解图上就可以明显感觉到这代x399,主板厂商重视程度还是挺高的,产品很有旗舰的样子。
主板采用lga设计,cpu针脚数达到了4094针。服务器上的代号是sp3,消费级代号是tr4。
cpu供电为8相,采用的是ir的数字供电方案,这算是顶配了。
由于主板供电部位空间比较紧张,供电的输出电容全部摆在主板背面,用聚合物电容替代。
cpu soc供电放在了显卡插槽下面,供电用料就差了一些,只是普通的drmos。
cpu外接供电是双8pin,这对于超频的人来说会有帮助。
内存插槽跟x299一样是八根四通道,总算有高端的样子了。
内存供电每一侧均有两相,用料上相对比较弱,采用是的一上一下的mos配置。
这次x399大部分都采用四卡交火的插槽配置,主板上至少会有四根显卡插槽。
主板芯片组是***封装,感觉比intel的裸晶圆逼格高多了。
主板后窗接口比较常规,除了usb 3.0接口以外,比较有特色的就是一组a+c的usb 3.1接口和三频的无线wifi。
磁盘接口方面,主板提供的是六个sata和一个u.2。
m.2主板可以支持三个,一个在南桥散热片下面,可通过南桥散热片散热。另外两个是在主板外侧的转接卡上面。这算是rog的一个特色设计,用内存插槽的标准件转接两个m.2插槽。
主板还提供一个前置usb 3.1插座,可以转接机箱前置的type-c,虽然我觉得pc上用type-c并没有什么卵用。
主板音频系统采用的是alc1220+ess 9018的方案,是目前旗舰主板的通用方案。
主板还提供了ics的时钟芯片,可以帮助超频时的频率调节。
产品测试平台:
以下为测试平台的详细配置表,主要对比的是以下6款。
x399测试平台用到的是rog的zenith extreme,也是目前价格最高的一款x399主板。
x299的实测是平台还是x299 arous-gaming 7。
am4是主流向的b350。由于不支持xfr的关系,测试结果会稍稍低于x370上的测试结果,基本在2%以内,具体要看xfr的提升幅度。
intel 115x的测试主板用的是z270-phoenix gaming。
内存是海盗船的ddr4 8g*4。实际运行频率是2133c15。
显卡采用的是蓝宝石的480 8g超白金。vega终于要发布了,这张480可以退役了。
ssd是三块intel,系统盘用的是比较主流的535,以保证测试更接近一般用户。240g用作系统盘,480g*2主要是拿来放测试游戏。游戏越来越多,只能加ssd了。
为了稍后测试芯片组的pci-e效率,这边还用到了750 400g。
产品性能测试:
简单评测结论:
由于测试项目很多很杂,为了避免小白看晕,首先提供一下精炼版的测试结论:
- cpu综合性能上各项目平均下来1950x比7900x高出近20%,不过目前32线程的规格已经明显超出目前很多测试软件的极限。
- 1950x这次的优势更多的体现在了理论性能测试和系统带宽上。
- 游戏性能上由于1950x内部总线结构相对复杂,所以游戏优化相对来说还是有欠缺的,明显是要弱一点。
- 功耗表现则比较有意思,图表中统计了从待机到满载的各种情况。分解下来看,1950x在待机时功耗较大,但是满载烤机功耗明显低于7900x,所以两边一拉两者出来的结果1950x只是略低于7900x。
cpu的实际运行状态测试:
1950x在单核运行的情况下最大睿频频率可达4.15g。比基准的睿频更高主要是因为支持了xfr技术。多线程情况下频率可以达到3.65g。频率上都会高于目前的1800x。
性能测试项目介绍:
对于有兴趣进一步了解对比性能的童鞋,这边会提供详细的测试数据。
测试大致会分为以下一些部分: cpu性能测试:包含系统带宽、cpu理论性能、cpu基准测试软件、cpu渲染测试软件、3dmark物理得分
· 搭配独显测试:包含独显基准测试软件、独显游戏测试、独显专业软件基准
· 功耗测试:在独显平台下进行功耗测量
这篇文章的数据量比较暴力,如果觉得晕,就慢慢看吧,要知道真相总是要付出点代价的。如果觉得无所谓,被坑的时候别抱怨就行。
cpu性能测试与分析:
系统带宽测试。内存带宽上,1950x的内存带宽与7900x接近。缓存上1950x l1比7900x弱25%左右,l2和l3则明显优势很大,尤其是l3。这应该和cpu架构也有关系,7900x修改了总线架构,重视l1而弱化了l2和l3。
cpu理论性能测试,是用aida64的内置工具进行的,可以测试很多cpu的基本性能。1950x的总体测试情况较好,比7900x总体高出25%左右。
cpu性能测试,主要测试一些常用的cpu基准测试软件,还会包括一些应用软件和游戏中的cpu测试项目。
1950x成绩介于7900x和6950x之间,三者互相之间的差距正好是以3%为一个台阶。
1950x也是遇到了7900x类似的问题,现有的测试软件很难真正测出cpu的性能,而包含了较多的单线程测试项目也加剧了1950x在这个大项中的劣势。
cpu渲染测试,测试的是cpu的渲染能力。
cinebench三个版本测试多线程性能1950x分别是7900x的107%、118%、136%。提升还是很夸张的。不过最终统计中会加入opengl和单线程测试这两个ryzen明显不占优的项目,所以这个大项上1950x总体会弱于7900x。
3d物理性能测试,测试的是3dmark测试中的物理得分,这些主要与cpu有关。
这个部分3dmark 11中6950x、7900x、1950x三款基本一致,说明这个测试已经没办法体现这个位置cpu的区别。3dmark中sky以上的测试还是可以体现出这三款之间的差异。不过相比主流级的7700k和1800x,差距并不够明显。
cpu性能测试部分对比小节:
cpu综合统计来说1950x最有优势的是系统带宽和理论性能测试。
其实还有一个比较纠结的问题就是单线程和多线程,这边也做了一下分解。
单线程:1950x得益于更高的xfr频率,所以单线程性能相比1800x会略有优势,不过相比intel这边还是明显弱一些。
多线程:多线程测试则是1950x明显更强。这次参与测试的cpu排出了一个比较平顺的梯度。
磁盘性能测试:
磁盘测试部分用的是crystaldiskmark 5,1g的数据文件跑9次,这样基本可以排除测试误差。测试的ssd分别是535 480g和750 400g,都是挂从盘。
简单科普一下这个测试里的概念,sata接口和pci-e通道都是可以从cpu或芯片组引出的(看cpu厂商怎么设计)。所以这边的测试里面会尽量都测试到位各种接口的情况。n
vme我在主板上破口的x4短槽上测试过,这是芯片组引出的插槽,从速度上看x399芯片组提供的还是pci-e 2.0。不过cpu这次提供了海量的pci-e通道,所以并不会有什么问题。
从测试结果上来看,与之前的情况大同小异。sata测试没有明显的差距,nvme的测试还是存在15%左右的差别。
搭配独显测试(显卡驱动为16.12.2):
独显3d基准测试,主要是跑一些基准测试软件,1950x介于7900x和6950x之间,不过互相差距都不到5%。
独显3d游戏测试,表格中将dx9~dx12不同世代的游戏进行了分类,这样会更加清晰一些。为了保证测试一致性仍然采用16.12.2的驱动。
由于480的性能更偏向主流级别,所以cpu之间的性能差异就相当小。分解到各个世代来看,dx9上劣势最为明显,dx11上会收窄,dx12上各个cpu之间差异都不大。如果开启
独显专业软件基准测试,专业软件部分以spec viewperf 12为基准测试,这个测试是针对显卡的专业运算测试,这个软件对cpu内部延迟。
搭配独显测试小节:
从测试结果来看,spec viewperf 12似乎对cpu的延迟比较敏感,1950x得分较低。游戏性能上1950x跟x299 cpu一样还欠缺优化。
平台功耗测试:
1950x的功耗测试比较有意思,1950x在待机、高清播放等低负载情况下功耗偏大,但是在cpu烤机时则明显低于7900x。
最后上一张横向对比的表格供大家参考。
性能部分仅对比与cpu有关的测试项目,并不包含游戏性能测试的结果。功耗测试差异较小的原因是其中包含了待机、蓝光视频、游戏测试等日常使用测试,所以看作是日常使用功耗会更为贴切。
简单总结:
关于cpu的性能:
1950x就目前而言已经拿下了消费级的性能宝座。对amd这样的小公司来说还是相当不容易的,不过跟intel 7800x游戏性能差点被1600灭掉类似,1950x的游戏性能表现也不算好,所以相对来说更适合偏工作站的使用环境。
关于cpu的功耗:
功耗上来说,1950x还是控制的比7900x好不少,满载功耗会比7900x低,但是1950x的待机功耗偏高,这个还是有必要去做优化。
关于cpu的一些使用建议:
正如前文所说的,1950x的整体架构变化比较大,所以这边从散热、电源的个方面简单总结一些使用上的建议。
首先是散热部分,由于散热器孔距是特殊的,所以暂时只有少量的cpu散热器支持。所以目前来说与cpu自带扣具匹配的一体式水冷还是最好的选择,具体大家可以看评测最后附录的散热器支持列表。
其次是电源部分,虽然1950x的的满载功耗会低于7900x一些,但是电源上还是建议尽量保守。一定要是用线材16awg的电源,18awg或虚标线材的电源应该很容易出问题,自己包线也要谨慎选择线材和端子。其次支持双8pin cpu的电源应优先选择。
总体来说虽然intel已经确认月底以前发布i9-7980xe,让amd没办法爽太久,但是对于amd来说这却是一个里程碑式的事件。这代表amd cpu在全产品线上都重新回归到与intel的竞争序列,相信intel短期内也不敢再牙膏了。
小伙子听说你还没用上锐龙?
附目前已知的tr4 cpu散热器兼容列表:
一体式水冷(采用cpu附带扣具):
arctic:
arctic liquid freezer 120
arctic liquid freezer 240 arctic liquid freezer 360
海盗船:
corsair hydro series h115i corsair hydro series h110i v2 corsair hydro series h105 corsair hydro series h80i v2
cryorig:
cryorig a80 cryorig a40 ultimate cryorig a40
evga:
evga clc 280
nzxt:
nzxt kraken x62 nzxt kraken x61 nzxt kraken x52
tt:
thermaltake riing 3.0 rgb 360 thermaltake riing 3.0 rgb 240 thermaltake water 3.0 ultimate thermaltake water 3.0 extreme
其他散热器(散热器自带扣具):
arctic:
arctic freezer 33
酷冷至尊:
cooler master hyper 212 evo
ekwb:
ekwb waterbolck for diy loops ekwb clc
安耐美:
enermax liqtech tr4 360 enermax liqtech tr4 240
猫头鹰:
noctua nh-u14s tr4-sp3(air) noctua nh-u12s tr4-sp3(air) noctua nh-u9 tr4-sp3(air)
DTFM信号生成与检测 (2)
中核睢宁风电项目开工建设 总投资达18亿
自动凯氏定氮仪的操作方法及其使用效果的介绍
物联网业务主管分享了从"战场壕沟"看到的市场景象…
使用硬件加速仿真进行有意义的功耗分析
amd1950x测评 当时消费级性能宝座
多个RS485设备如何实现防水连接
什么是负载均衡(Load Balance)
航空插头防水检测的案例
15W USB Type-C充电器MAX14748
鲁大师2019年度手机性能榜公布 红魔3S成功登顶
基于FPGA的高精度同步时钟系统设计
2020年这些电视最值得购买
博通为中国有线电视运营商提供双倍性能的C-DOCSIS产品
三极管系列电子电路的常用选型
AMD的锐龙5000H/U处理器有什么区别?
并行计算平台和NVIDIA编程模型CUDA的更简单介绍
苹果这款笔记本被禁止带上飞机!
国外疫情扩散 谷歌或推出带有广告的免费电影
近年来DRL领域的发展脉络梳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