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镧系收缩构筑高电压LiCoO2正极

01
导读
随着科技进步,现有锂离子电池的能量密度已难以满足对电池续航能力的需求。电极材料,尤其是正极材料,直接关系到电池的工作电压和容量,是获得高能量密度的关键。钴酸锂(licoo2)作为便携式电子产品的首选正极材料,可以通过提高截止电压上限来进一步提高容量和能量密度,但在高于4.35 v(相对于li+/li)的电压下,其较差的结构稳定性导致其循环性能较差。若能解决 licoo2在高电压下的结构稳定性,将会进一步推动高能量密度电池的发展。
02
成果背景
目前,许多研究人员对高电压licoo2(≥4.5 v)进行了深入研究,并通过各种改性策略提高其循环寿命,特别是利用外来离子掺杂。例如,ren的课题组报道了la-al共掺杂,可以通过抑制循环过程中的相变来提高4.5 v下licoo2的结构稳定性等(nat. energy, 2018, 3, 936)。对外来离子掺杂的研究引发了人们对掺杂元素尺寸和掺杂位点对licoo2的高电压稳定性的影响的思考。
镧系元素(表示为ln)具有相似的化学性质,因其具有相同的外层电子排布,除了4f电子的数量。随着原子序数的增加,电子填充到电子屏蔽的4f轨道,导致有效核电荷增加,离子半径减小,即镧系收缩现象。受此启发,来自北京交通大学王熙、北京大学潘锋、中科院化学所姚建年团队联合开发了一种锂脱嵌/掺杂策略来实现ln掺杂的licoo2(ln-lco,ln=pr, nd, sm, eu, gd, er, lu),其中ln阳离子占据li位点,发现它们的循环稳定性随着镧系元素收缩而增加。实验结果明确地将ln阳离子的离子半径与ln-lco的高电压稳定性联系起来,其中离子半径通过改变晶格应变来调节ln-lco的高电压稳定性。结合理论分析,证明了镧系收缩对ln-lco的电化学性能的影响。
03   关键创新
(1)开发了一种巧妙的锂脱嵌/掺杂策略,来合成镧系元素掺杂的licoo2,其中ln占据锂位;
(2)电化学测试表明,ln掺杂的licoo2的循环稳定性随着镧系元素的收缩而增加。而且,通过锂半电池和软包全电池进一步证实了掺lu的licoo2表现出最好的循环稳定性;
(3)结合理论计算表明,镧系元素收缩调节的晶格应变在licoo2的结构稳定性中起着关键作用。
04
核心内容解读
(1)合成与表征
为了在li位点实现靶向掺杂,提出了一种新的锂离子嵌入/掺杂策略来制备ln-lco(图1a)。
【图1】 a)ln阳离子在licoo2中的靶向掺杂示意图。b)plco和各种ln-lco的xrd图。c, d)plco和lu-lco的原子分辨stem-haadf图像,及其相应的强度图(右上插图)和纳米束衍射图(右下插图)。由于原子质量低,在haadf模式下无法观察到o原子和li原子,但在lu-lco的li层中可以观察到强信号(用红色虚线圆圈标记),表明lu原子掺杂在li层。
图1b中的x射线衍射(xrd)图案证明了各种ln-lco的成功制备。与原始licoo2(表示为plco)相比,所有ln-lco的(003)/(104)峰强度比均显著降低,表明ln阳离子掺杂在其锂层中。
为了进一步验证ln阳离子的掺杂位点,以lu-lco为原型,通过扫描透射电子显微镜和高角度环形暗场测试(stem-haadf)在原子水平上比较了plco和lu-lco之间的结构差异)。如图1c、d所示,plco和lu-lco都表现出有序的分层结构。与plco相比,在lu-lco的li层中可以观察到强信号(图1d),表明lu原子占据了li原子的3a位点,这进一步证明了ln阳离子被嵌入li层中。电化学惰性的ln阳离子可以作为支撑co-o层的支柱,从而防止它们在高脱锂状态下的结构崩塌。
(2)电化学性能
使用金属li作为对电极/参比电极,在li半电池中评估了plco和制备的ln-lco的电化学性能。如图2a所示,八个样品在0.1 c和3.0–4.6 v的电位范围内提供类似的初始容量≈220 mah g-1,但与plco相比,所有ln-lco都显示出增强的循环稳定性。图2b展示了所有ln-lco和plco在0.5 c循环测试前后的可逆容量。
这八个样品的循环稳定性排序如下:plco 如图2c所示,进一步的循环测试表明,lu-lco确实显示出较长的循环寿命,在200次循环后在0.5 c下具有172.3 mah g-1的高容量。
【图2】 a)半电池中plco和各种ln-lco在3.0–4.6 v电位范围内的循环性能。b)plco和各种ln-lco的初始和第50次循环放电容量。c)半电池中plco和lu-lco在3.0–4.6 v电位范围内的循环性能。d)正极材料(plco或lu-lco)的能量密度和软包电池的中压与循环次数的函数关系。licoo2/石墨软包电池在3.0–4.55 v(相当于4.6 v相对li+/li)的电压窗口中以0.2 c循环。插图:80个循环后的软包电池。对于plco-石墨软包电池,可以观察到明显的气体生成,表明有大量的氧气释放。
为了揭示lu掺杂对licoo2高电压稳定性的调制机制,进行了各种表征技术,包括原位xrd、stem-haadf、xps和同步加速器x射线吸收光谱(sxas)。综上表征,li层中的lu原子可以作为支撑co-o层的支柱,从而通过减少层间距的变化来减少licoo2的晶格应变。
由于这种结构优势,抑制了不利的相变、氧气释放、微裂纹形成和电解质分解。因此,与plco-石墨软包电池相比,lu-lco-石墨软包电池中的气体释放受到显著抑制(图2d的插图)。由于镧系元素的化学性质相似,上述lu-lco的高电压稳定性调制机制也适用于其他ln-lco。
(3)镧系收缩与licoo2结构稳定性的关系
为了解镧系元素收缩如何影响ln-lco的电化学性能,首先通过xps和xrd技术研究了合成样品。xps确定ln-lco中的ln离子的价态为+3,因此它们的离子半径符合镧系收缩定律。从pr-lco到lu-lco,(003)衍射峰逐渐向更高的2θ角移动(图3a),说明ln-lco的c轴间距随着ln离子半径的减小而减小。
此外,rietveld精修晶格参数c与计算的ln-o键长呈线性相关,如图3b所示。基于这些实验现象,可以初步得出结论,ln-lco随着镧系元素收缩而逐渐提高的高电压稳定性与其晶体结构有关。
【图3】a)在(003)衍射峰处的各种ln-lco的xrd图。b)ln-lco的rietveld精修晶格参数c与ln-o键的键长之间的关系。虚线表示线性拟合。c)plco和ln-lco沿c轴的co-co间距。cox和coy远离ln原子。d)licoo2结构中沿c轴方向的co力,作为不同程度的co偏移的函数。e)ln-lco中离ln离子最近的氧原子的氧释放能量。f)循环后,plco和ln-lco的epr强度变化趋势。
通过理论模拟比较了不同位置的两个相邻co原子之间的间距。如图3c所示,最靠近ln原子的两个co层之间的间距大大扩大,而下一个最近的co层之间的间距小于前者。在远离ln原子的区域,co-co间距几乎没有变化。因此推断,掺杂过大尺寸的ln阳离子会导致较大的co偏移或晶格应变。
此外,ln-lco结构稳定性的理论计算,表示为co力和氧释放能,阐明稳定性随着晶格应变的降低而增加,即晶格应变是稳定性描述符。具体来说,随着镧系元素从左到右,co力逐渐减小(图3d),氧释放能量逐渐增加(图3e),表明co和晶格氧的稳定性逐渐提高。
基于以上分析,进一步通过xrd和电子顺磁共振(epr)实验对循环电极进行了非原位研究。xrd结果表明,plco循环后生成了新的尖晶石相,其晶体结构受到严重破坏,伴随着晶格氧的损失,因此进行了epr实验以研究licoo2中氧空位的产生。图3f显示了循环后plco和ln-lco的epr强度变化趋势。epr信号强度随镧系元素收缩而降低意味着氧气释放逐渐减少。因此,镧系元素收缩引起的晶格应变降低也会影响licoo2长期循环的结构稳定性。
(4)原位实验与改性机制
为了进一步揭示ln阳离子对lco电化学性能和结构稳定性的影响,进行了原位xrd研究了plco和ln-lco在第一次充、放电过程中的结构演变。如图4a所示,所有样品在充电过程中都经历了类似的相变。然而,当电池放电至3.0 v时,代表h3相的新峰出现在plco(图4a1)和pr-lco(图4a2)中,这意味着它们具有较低的结构可逆性。此外,随着镧系元素收缩,ln-lco(003)峰的变化范围逐渐减小(图4a)。
根据布拉格定律,(003)峰的变化范围可以量化为层间距的变化,如图4b所示。显然,ln-lco层间距的变化与镧系收缩同向减小,有利于降低ln-lco沿c轴方向的晶格应变,从而增强ln-lco的电化学可逆性。
【图4】a)plco和ln-lco在(003)衍射峰处的原位xrd演变。b)plco和ln-lco层间距的变化值。c–e)plco、掺杂大尺寸ln3+的lco和掺杂小尺寸ln3+的lco的结构演化机制。
总体而言,ln-lco的晶格参数、co力、氧释放能和(003)峰变化范围均与ln阳离子半径呈线性相关。这里提出了镧系元素收缩对licoo2高电压稳定性的调制机制,如图4c-e所示。
在低电压下,从plco中提取li离子导致相邻co-o层之间的静电排斥增加,导致它们在a轴或b轴方向上滑动,从而导致相变(图4c上半部分)。ln-o键强于li-o键,因此ln阳离子可以抑制co-o层的滑移,从而抑制ln-lco的低压相变(图4d、e上半部分)。
当电池被充电到更高的电压时, plco表现出较差的结构稳定性(图4c下半部分)。但li层中的电化学惰性ln阳离子可以作为支撑co-o层的支柱,从而减轻ln-lco的结构退化。这是与plco相比,所有ln-lco的电化学性能都得到改善的原因。由于固有的大晶格应变,掺杂有大尺寸镧系元素离子的ln-lco(通常是pr-lco)抑制了由大量锂离子的提取引起的结构退化(图4d的下半部分)。
因此,尽管与plco相比,pr-lco的高电压稳定性有了显著提高,但它在所有ln-lco中表现出最差的电化学性能。随着镧系元素的离子半径减小,通过镧系元素收缩降低晶格应变,增强了ln-lco的结构稳定性和电化学性能。由于lu3+的离子半径与li+最接近,lu掺杂更有利于提高licoo2的结构稳定性(图4e的下半部分),因此lu-lco在所有ln-lco中表现出最佳的电化学性能。
05
成果启示
选择了七种化学性质相似的镧系元素用于掺杂licoo2,并展示了离子半径如何影响ln-lco的电化学性能。电化学测试表明,与plco相比,所有ln-lco都显示出增强的循环稳定性,并且七种ln-lco的循环稳定性在与镧系元素收缩相同的方向上增强。使用各种表征技术和理论计算,得出结论,晶格应变是licoo2结构稳定性的描述符,而离子半径与晶格应变相关。
具体来说,li层中的电化学惰性ln阳离子可以作为支柱来抑制不可逆相变并增强晶格氧的稳定性。然而,大尺寸ln阳离子掺杂会导致ln-lco的晶格应变增加,因此掺杂有大尺寸ln阳离子的ln-lco,通常是pr-lco,不能承受大量锂离子脱出引起的结构退化。
在镧系元素收缩的方向上,ln阳离子的半径逐渐减小,因此ln-lco的电化学性能随着镧系元素收缩而逐渐提高,尤其是lu-lco,在所有ln-lco中表现出最好的电化学性能。因此,精心的结构设计,例如,通过使用此规则选择掺杂离子,结合多种改性策略,可以进一步提高licoo2电池性能。


PROM,PROM是什么意思
多旋翼无人机中红外热成像系统的设计组成部分
AMD可能侵蚀Intel的服务器芯片市场
新型拆装式自供能保温方舱正式落户高原边防,助力保家卫国
蓝牙耳机的选购指南:动圈还是动铁?
利用镧系收缩构筑高电压LiCoO2正极
VR党建有什么优势
iphone8发布:iPhone8跑分曝光性能大提升,iPhone8发布会现场直播地址
Mouser获霍尼韦尔传感控制2009年最高服务奖
溶解氧测定仪选哪家强?
灵动微32位单片机MM32F0133C4Q带USBD的方案
【干货分享】从零学习使用瑞萨RA6M4开发板
超低中频CMOS下混频器的设计
AI视觉识别有哪些工业应用
广东鼎丰纸业有限公司选购HS-TGA-103热重分析仪
“忻州号”低轨物联网卫星成功发射
在实际设计中BSV表现如何
Intel无核显处理器i9-9900KF售价高达684美元 比带核显的酷睿i9-9900K贵得多
电路板清洗技术详解_电路板怎么清洗_电路板清洗方法
台积电3nm工艺将实现15%性能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