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
阿里菜鸟、京东、饿了么、美团、苏宁、segway robotics、yogo、深兰、云迹、真机智能……快递和外卖行业在高基数、高增长的当下,国内无人配送机器人领域,可能还会有更多公司名字出现。在人力成本飙升的当下,机器人上岗成为配送员,已是大势所趋。超万亿体量的物流配送市场里,无人配送机器人领域尚不被普通大众了解的背后,角力与暗战早已开始。谁能脱颖而出,独占鳌头?
悄然兴起的配送机器人
在大众并没有关注到的地方,配送机器人正在兴起。2016年阿里菜鸟、京东相继展示末端配送机器人,其中阿里小g预计最快5月会在北京、上海、杭州三地进行小范围商业化落地,2018年年底前将会陆续量产,京东的无人快递车2017年6月出现在北京、西安、杭州等6所高校内,测试给学生们送快递和外卖业务。
2017年,饿了么外卖机器人“万小饿”试点完成了首次楼宇内外卖订单配送;2018年3月,美团在朝阳大悦城进行配送机器人试点的视频曝光;2018年4月,苏宁展示了与真机智能合作的机器人“卧龙一号”,可实现电梯交互。
场景公司加码鼓励,技术公司积极探索,室内配送机器人被认为有可能会成为率先大规模商用的新场景。
配送人机器人因何兴起?
配送机器人之所以在这个时间点起步,背后与配送行业需求快速增长、可用于配送的机器人供给逐步成熟关系密切。
1、配送行业市场基数大、增速快
从市场看,快递和外卖行业在高基数(300亿件/年,4000w单/天)下迎来高速增长(30%+ cgar)。
具体来看,相关数据显示,2016 年全球快递业年业务量已达到700 亿件,全球物流市场价值超 9 万亿美元。国内市场,快递业务量2016 年达到 300 亿件,增长近 30 倍,从 2014 年破百亿件大关开始,以每年 100 亿件的速度高速增长。
外卖行业,中国现在每天的外卖订单量达到4000万/单。(这个数据来自估算,根据媒体报道信息,现在美团一天是1800万单,约占43%的市场份额,以此推算中国现在每天的外卖订单量达到4000万/单左右)。
全球 2017 年食物配送市场在1000亿美元,而包裹配送更大,有3000亿美元。其中,“最后一公里”的配送份额,也就是3-5公里的半径内,大概市场份额在800亿美元。
2、配送行业人力成本飙升
德勤的数据显示,自2005年以来的十年期间,中国的劳动力成本上升了五倍;到2050年,中国老年人抚养比可能增加到现在的3倍。
配送行业是劳动密集型行业。新华网获知的业内统计数据显示,外卖行业的配送从业人员可能已经达到700万,其中饿了么、美团外卖、百度外卖三家外卖平台的注册人数超过400万,其他众包物流平台的兼职外卖人员有300多万。
此外,供给增加很难一蹴而就,且会增加招聘、管理的难度。而在夜间、恶劣天气,运力不足是常态,若要依靠人力解决这些特殊场景下的劳动力供给,成本的增加无疑会大幅增加。
3、可用于配送的低成本、高可靠性、可量产机器人供给逐步成熟
虽然外观类似的服务机器人已经出现数年之久,但基本无法满足室内无人配送的需求。后者供给端核心要解决的是低成本、高可靠性、可量产的机器人硬件产品供给。
当前,随着核心零部件成本降低、视觉vslam避障技术成熟、量产经验逐渐积累,使得低成本、高可靠性、可量产的机器人供给成为可能。
核心零部件成本下降
当前,市面上的可移动机器人,多是采用了激光雷达、视觉传感器、imu、超声波等多传感器融合进行定位、导航、避障。这种方案稳定性高,但因为可用的激光雷达的成本多在1万元人民币左右,这就使得机器人整机的成本很难低于2万元,制约大规模商用。
近年来,国产激光雷达领域创业公司众多,均希望推出低成本产品。以苏宁“卧龙一号”的合作伙伴真机智能为例,其送货机器人已采用国产激光雷达厂商速腾聚创的激光雷达,后者对外宣传的售价仅为2万——3万元。
多传感器融合的自主导航技术、vslam定位导航技术成熟
市面上目前主流的方案还是采用2d激光雷达、视觉摄像头等多传感器融合的方案。虽然试验室场景下的自主定位导航技术可以做到一定的精度,但室内或者室外的纯商用环境均十分复杂,对于机器来说挑战依然明显。以室内为例,涉及到镜面、玻璃场景,2d激光雷达slam基本就会失效;遇到黑色背景,红外摄像头的准确度可能就会受影响。
近年来,随着vslam技术的成熟,一些公司逐渐提升视觉传感器的重要性。原因主要是视觉传感器可以获得的信息量丰富,且成本更低。大厂方面,intel 推出了realsense传感器;初创公司方面,国内已有多家公司推出或者即将推出深度相机或者模组。虽然目前业内对包括realsense在内的视觉传感器的可靠性仍有所疑虑,但诸如赛格威机器人等公司则通过自研相关算法,提升vslam技术的稳定性与可靠性。
供应链在成熟
量产是机器人大规模商用的难题之一。目前世界上并无大范围移动机器人量产产品的先例,真正具备移动机器人量产能力的厂商不多。无人配送落地,往往要求在短时间内部署大量的机器人,这对配送机器人产品的量产可靠性提出了新的要求。
近年来,诸如富士康等工厂也在想办法解决量产难题。根据媒体报道,富士康烟台工厂2015年2月量产pepper时,每小时仅能生产5台,当年8月已达到每小时10台,同时计划通过引进一部分自动化装置等措施,将每小时产能增至15台。36氪从业内了解到,yogo目前也已与富士康达成合作,双方在进行量产产线的研发。
国内无人配送行情如何?
整体来看,目前国内无人配送行业仍处于探索期。
1、硬件产品尚未大规模量产
目前硬件产品尚未进入量产期。这部分上文已经提及,这里就不再赘述。
2、业务流程尚处于探索期
不管是室内场景还是室外场景,业务流程跑通都不容易。室外场景需要解决路权问题,室内场景需要解决电梯权限问题。
路权方面,美国一些城市已经同意机器人上路,但在国内尚无明确法律。从实际的经验和惯例来看,难度很高。因此,很长一段时间内可能还是会停留在封闭园区场景。
电梯方面,基本可以认为是可解决的,只是需要物业方同意,且需要电梯开放接口,同时需要经过电梯安全审核,周期相对较长。
从这个角度来说,未来中国的无人配送,一段时间内很可能会集中在室内配送、封闭园区配送。
3、商业模式处于探索期
初创公司多从做机器出发,未来的可能商业模式可能有:售卖机器;自营服务网络,相当于做无人版的达达;与巨头合作进行联运;
创业公司基本都未选择第一种方式,多倾向于第二种模式。国内初创公司与大公司之间往往是竞合关系。在这一过程中,大公司是否倾向于投资、收购、扶植甚至自己做一家公司,仍有不确定性。
Xerafy发布Wedge系列RFID标签,适用多种应用
LDR6328助力小家电产业,为创新科技保驾护航
三星电子预计今年5G存储芯片需求将增长
高压线性恒流芯片SM2082EG与SM2082G相比差异性
抽奖送Arduino uno开发板,赶紧动起手来去抽奖,2月5号开奖
在人力成本飙升的当下,机器人上岗成为配送员已是大势所趋
手机分析患者的血液,能检测是否存在危险疾病
工业机器人系统集成商面临三大瓶颈,缓解垫资之痛,路在何方?
C1942的15W的发射机功率放大电路,15w RF power amplifier
VR已死?不,VR仍然是未来科技的重要一环!
利用无疤痕微创手术工艺制造的绝对压力传感器芯片
vivo NEX支持快充和无线充电吗?
【世说芯品】Microchip扩大安全认证IC产品系列
新品发布 | 瑞萨电子基于对Celeno的技术并购而进一步扩展其Wi-Fi路线图
黑鲨手机质量全球至强,黑鲨游戏手机2 Pro上市 行业领先黑科技
三大半导体厂微影技术进度一览
各智能手机厂商硬件成本大揭秘 他们的利润率都是多少?
物联网+房地产会有未来吗?
TD-LTE全球商用达17个 华为“重拳”拿下13个
基于智慧杆的铁路站台两端入侵监测告警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