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igCode背后的大规模数据去重方法有哪些?

目标受众
本文面向对大规模文档去重感兴趣,且对散列 (hashing) 、图 (graph) 及文本处理有一定了解的读者。
动机
老话说得好: 垃圾进,垃圾出 (garbage in, garbage out),把数据处理干净再输入给模型至关重要,至少对大语言模型如此。虽然现在一些明星大模型 (严格来讲,它们很多是 api) 的存在让大家恍惚产生了数据质量好像不那么重要了的错觉,但事实绝非如此。
在 bigscience 和 bigcode 项目中,在数据质量方面,我们面临的一个很大的问题是数据重复,这不仅包括训练集内的数据重复,还包括训练集中包含测试基准中的数据从而造成了基准污染 (benchmark contamination)。已经有研究表明,当训练集中存在较多重复数据时,模型倾向于逐字输出训练数据 [1] (这一现象在其他一些领域并不常见 [2]),而且训得的模型也更容易遭受隐私攻击 [1]。除了能避免上面两个问题外,去重还有不少好处:
让训练更高效: 你可以用更少的训练步骤获得相同的,甚至是更好的性能 [3] [4]。
防止可能的数据泄漏和基准污染: 数据重复会损害你的模型性能报告的公信力,并可能让所谓的改进沦为泡影。
提高数据可得性。我们大多数人都负担不起重复下载或传输数千 gb 文本的成本,更不用说由此带来的额外训练成本了。对数据集进行去重,能使其更易于学习、传输及协作。
从 bigscience 到 bigcode
我想先分享一个故事,故事主要讲述我如何接受数据去重这一任务,过程如何,以及在此过程中我学到了什么。
一切开始于 linkedin 上的一次对话,当时 bigscience 已经开始几个月了。huu nguyen 注意到我在 github 上的一个小项目并找到了我,问我是否有兴趣为 bigscience 做数据去重工作。我当然愿意了,尽管当时我完全没意识到由于数据量巨大,这项工作比想象中麻烦很多。
这项工作既有趣又充满挑战。挑战在于,我对处理如此大规模的数据并没有太多经验。但项目组的每个人仍然欢迎我、信任我,还给了我数千美元的云计算预算。有多少回,我不得不从睡梦中醒来,反复确认我是否关闭了那些云实例。我不停地在试验和错误中学习,在此过程中,新的视角被打开了。如果没有 bigscience,可能我永远不会有这种视角。
一年后的今天,我正在把从 bigscience 学到的东西应用到 bigcode 项目中去,去处理更大的数据集。除了英语 [3] llm 之外,我们已经再次证明数据去重也能改进代码模型 [4] 的性能。有了数据去重,我们可以用更小的数据集达到更优的性能。现在,亲爱的读者,我想与你分享我学到的知识,希望你能透过数据去重的镜头一瞥 bigcode 项目的幕后故事。
下表列出了 bigscience 项目中各数据集使用的去重方法,以供参考:
数据集 输入数据量 输出数据尺寸或数据精简比 去重粒度 方法 参数 语种 耗时
openwebtext2[5] 对 url 去重后: 193.89 gb(69m) 使用 minhash lsh 后: 65.86 gb(17m) url + 文档 url(精确匹配)+ 文档(minhash lsh)   英语  
pile-cc[5] ~306 gb 227.12 gib(~55m) 文档 文档(minhash lsh)   英语 数天
bne5[6] 2 tb 570 gb 文档 onion 5-元组 西班牙语  
massivetext[7]   0.001 tb ~ 2.1 tb 文档 文档(精确匹配 + minhash lsh)   英语  
cc100-xl[8]   0.01 gib ~ 3324.45 gib url + 段落 url(精确匹配) + 段落(精确匹配) sha-1 多语种  
c4[3] 806.92 gb (364m) 3.04% ~ 7.18% ↓ (训练集) 子字符串或文档 子字符串(后缀数组)或文档(minhash) 后缀数组:50-词元,minhash: 英语  
real news[3] ~120 gib 13.63% ~ 19.4% ↓(训练集) 同 c4 同 c4 同 c4 英语  
lm1b[3] ~4.40 gib(30m) 0.76% ~ 4.86% ↓(训练集) 同 c4 同 c4 同 c4 英语  
wiki40b[3] ~2.9m 0.39% ~ 2.76% ↓(训练集) 同 c4 同 c4 同 c4 英语  
bigscience roots 语料集[9]   0.07% ~ 2.7% ↓ (文档) + 10.61% ~ 32.30% ↓ (子字符串) 文档 + 子字符串 文档 (simhash) + 子字符串 (后缀数组) simhash:6-元组,汉明距离(hamming distance)为 4,后缀数组:50-词元 多语种 12 小时 ~ 数天
下表是我们在创建 bigcode 的训练数据集 (训练数据皆为代码) 时所用的方法。这里,如果当遇到没有名字的数据集时,我们就用模型名称来代替。
模型 去重方法 参数 去重级别
incoder[10] 精确匹配 代码词元/md5 + 布隆滤波(bloom filtering) 文档
codegen[11] 精确匹配 sha256 文档
alphacode[12] 精确匹配 忽略空格 文档
polycode[13] 精确匹配 sha256 文档
palm coder[14] levenshtein 距离   文档
codeparrot[15] minhash + lsh   文档
the stack[16] minhash + lsh   文档
例解 minhash
在本节中,我们将详细介绍在 bigcode 中使用的 minhash 方法的每个步骤,并讨论该方法的系统扩展性问题及其解决方案。我们以一个含有三个英文文档为例来演示整个工作流程:
doc_id 内容
0 deduplication is so much fun!
1 deduplication is so much fun and easy!
2 i wish spider dog[17] is a thing.
minhash 的典型工作流程如下:
词袋生成 (生成 n- 元组) 及指纹生成 (生成 minhash): 将每个文档映射成一组哈希值。
局部敏感哈希 (lsh): 逐条带 (band) 的比较文档的相似性,并将相似的文档聚类以减少后续比较的次数。
去重: 决定保留或删除哪些重复文档。
词袋生成
与大多数文本应用一样,我们需要先把文本表示成词袋,这里我们通常使用 n- 元组词袋。在本例中,我们使用以单词为基本单元的 3- 元组 (即每 3 个连续单词组成一个元组),且不考虑标点符号。我们后面会回过头来讨论元组大小对性能的影响。
doc_id 3-元组
0 {deduplication is so, is so much, so much fun}
1 {'so much fun', 'fun and easy', 'deduplication is so', 'is so much'}
2 {'dog is a', 'is a thing', 'wish spider dog', 'spider dog is', 'i wish spider'}
这个操作的时间复杂度为 ,其中 表示文档数,而 表示文档长度。也就是说,时间复杂度与数据集大小呈线性关系。我们可以用多进程或分布式计算来并行化词袋生成过程。
指纹计算
使用 minhash 方法时,每个 n- 元组需要生成多个哈希值,此时我们通常要么 1) 使用不同的哈希函数进行多次哈希,要么 2) 使用一个哈希函数进行哈希后再进行多次重排。本例中,我们选择第二种方法,重排生成 5 个哈希值。更多 minhash 的变体可以参考 minhash - 维基百科。
n-元组 哈希值
deduplication is so [403996643, 2764117407, 3550129378, 3548765886, 2353686061]
is so much [3594692244, 3595617149, 1564558780, 2888962350, 432993166]
so much fun [1556191985, 840529008, 1008110251, 3095214118, 3194813501]
对以上文档哈希矩阵中的每一列取最小值 —— 即  “minhash” 中的 “min” 的题中之义,我们就能得到该文档最终的 minhash 值:
doc_id minhash
0 [403996643, 840529008, 1008110251, 2888962350, 432993166]
1 [403996643, 840529008, 1008110251, 1998729813, 432993166]
2 [166417565, 213933364, 1129612544, 1419614622, 1370935710]
从技术上讲,虽然我们通常取最小值,但这并不代表我们一定要取每列的最小值。其他顺序统计量也是可以的,例如最大值、第 k 个最小值或第 k 个最大值 [21]。
在具体实现时,我们可以使用 numpy 来对这些操作进行向量化。该操作的时间复杂度为 ,其中 是排列数。以下列出了我们的代码,它是基于 datasketch 的实现修改而得的。
def embed_func(    content: str,    idx: int, *,    num_perm: int,    ngram_size: int,    hashranges: list[tuple[int, int]],    permutations: np.ndarray,) -> dict[str, any]:    a, b = permutations    masks: np.ndarray = np.full(shape=num_perm, dtype=np.uint64, fill_value=max_hash)    tokens: set[str] = { .join(t) for t in ngrams(non_alpha.split(content), ngram_size)}    hashvalues: np.ndarray = np.array([sha1_hash(token.encode(utf-8)) for token in tokens], dtype=np.uint64)    permuted_hashvalues = np.bitwise_and(        ((hashvalues * np.tile(a, (len(hashvalues), 1)).t).t + b) % mersenne_prime, max_hash    )    hashvalues = np.vstack([permuted_hashvalues, masks]).min(axis=0)    hs = [bytes(hashvalues[start:end].byteswap().data) for start, end in hashranges]    return {__signatures__: hs, __id__: idx}  
熟悉 datasketch 的读者可能会问,为什么我们要费心费力剥离 datasketch 库提供的所有高级功能?其主要原因并不是因为我们要减少依赖项,而是因为我们想要尽可能地榨取 cpu 的算力。而将多个步骤融合到一个函数中,是更好利用计算资源的手段之一。
由于每个文档的计算互相独立,因此我们可以充分利用 datasets 库的 map 函数来实现并行化:
embedded = ds.map( function=embed_func, fn_kwargs={  num_perm: args.num_perm,  hashranges: hash_ranges,  ngram_size: args.ngram,  permutations: permutations, }, input_columns=[args.column], remove_columns=ds.column_names, num_proc=os.cpu_count(), with_indices=true, desc=fingerprinting...,)  
指纹计算完毕之后,每个文档都被映射成了一个整数数组。为了弄清楚哪些文档彼此相似,我们需要根据这些指纹对它们进行聚类。轮到 局部敏感哈希 (locality sensitive hashing,lsh) 闪亮登场了。
局部敏感哈希 (lsh)
lsh 将指纹数组按行分成若干个条带 (band),每个条带的行数相同,如果遇到最后一个条带行数不足,我们就直接忽略它。以条带数 为例,每个条带有 行,具体组织如下:
doc_id minhash 条带
0 [403996643, 840529008, 1008110251, 2888962350, 432993166] [0:[403996643, 840529008], 1:[1008110251, 2888962350]]
1 [403996643, 840529008, 1008110251, 1998729813, 432993166] [0:[403996643, 840529008], 1:[1008110251, 1998729813]]
2 [166417565, 213933364, 1129612544, 1419614622, 1370935710] [0:[166417565, 213933364], 1:[1129612544, 1419614622]]
若两个文档在某条带上 minhash 值相同,这两个文档就会被聚到同一个桶中备选。
条带 id 条带值 doc_ids
0 [403996643, 840529008] 0, 1
1 [1008110251, 2888962350] 0
1 [1008110251, 1998729813] 1
0 [166417565, 213933364] 2
1 [1129612544, 1419614622] 2
遍历 doc_ids 列的每一行,将其中的文档两两配对就生成了候选对。上表中,我们能生成一个候选对: (0, 1) 。
候选对生成后 ……
很多数据去重的论文或教程讲完上一节就结束了,但在实际项目中我们还涉及如何处理这些候选对的问题。通常,候选对生成后,我们有两个选择:
由于 minhash 只是一个近似,所以仍需计算两个文档的 n- 元组集合的交并比来算得准确的 jaccard 相似性。此时,因为 lsh 已经帮我们过滤了不少,所以最终参与计算的候选对的量会大大减少。在 bigcode 项目中,我们起初就采用了这种做法,效果相当不错。
我们还可以直接认可 lsh 选出来的相似对。这里面可能会有个问题: jaccard 相似性不具传递性,也就是说 相似于 且   相似于 ,并不意味着 相似于 。所以这里可能会有不少假阳性。通过在 the stack 数据集上的实验,我们发现,直接认可 lsh 选出来的相似对在很大程度上能提高下游模型的性能,同时还节省了处理时间和训练时间。因此目前我们正慢慢开始转向这种方法。但是,这个经验并不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如果你准备在自己的数据集上仿效我们的做法,我们建议你在此之前好好检查你的数据集及其特点,然后作出数据驱动的决策。
最后,我们可以用生成的相似文本对构建一个图,在这个图中,重复的文档会被聚至同一个社区或同一个连通子图中。不幸的是, datasets 在这方面帮不上什么忙,因为现在我们需要类似 groupby 的功能,以根据 条带 id 及 文档在该条带上的取值 对文档进行聚类。下面列出了我们尝试过的一些方案:
方案 1: 老办法,迭代数据集以创建图,然后用一个图处理库对其做社区检测或者连通分量检测。
我们测试下来,该方案的扩展性不怎么好,其原因是多方面的: 首先,整个数据集迭代起来很慢,而且内存消耗很大; 其次,诸如 graphtool 或 networkx 的市面上流行的图处理库创建图的开销较大。
方案 2: 使用流行的 python 框架 (如 dask ) 及其高效的 groupby 操作。
但迭代慢和创建图慢的问题仍然存在。
方案 3: 迭代数据集并使用并查集 (union find data structure) 对文档进行聚类。
这个方案引入了一个很小的迭代开销,对中等数据集的有不错的效果不错,但在大数据集上还是慢。
for table in tqdm(hash_tables, dynamic_ncols=true, desc=clustering...): for cluster in table.values():  if len(cluster) <= 1:   continue  idx = min(cluster)  for x in cluster:   uf.union(x, idx)  
方案 4: 对大数据集,使用 spark。
我们已经知道到 lsh 的有些步骤是可以并行化的,我们可以用 spark 来实现它们。spark 的好处是,它开箱即支持分布式 groupby ,而且也能很轻松地实现像 [18] 这样的连通分量检测算法。注意,这里我们并没有使用 spark 的原生 minhash 实现,其原因是迄今为止我们所有的实验都源于 datasketch,而 datasketch 的 minhash 实现与 spark 的原生实现完全不同。我们希望之前的经验和教训能帮助到后面的工作,而不是另起炉灶,进入另一个消融实验的轮回,因此我们选择在 spark 中自己实现 datasketch 的 minhash 算法。
edges = ( records.flatmap(  lambda x: generate_hash_values(   content=x[1],   idx=x[0],   num_perm=args.num_perm,   ngram_size=args.ngram_size,   hashranges=hash_ranges,   permutations=permutations,  ) ) .groupby(lambda x:(x[0], x[1])) .flatmap(lambda x: generate_edges([i[2] for i in x[1]])) .distinct() .cache())  
以下是基于 [18] 的简单连通分量检测算法的 spark 实现。
a = edgeswhile true: b = a.flatmap(large_star_map).groupbykey().flatmap(large_star_reduce).distinct().cache() a = b.map(small_star_map).groupbykey().flatmap(small_star_reduce).distinct().cache() changes = a.subtract(b).union(b.subtract(a)).collect() if len(changes) == 0:  breakresults = a.collect()  
多亏了云计算提供商,我们可以使用 gcp dataproc 等服务轻松地搭建 一个 spark 集群。最终,我们把程序运行起来,只用了不到 4 小时就完成了 1.4 tb 数据的去重工作,每小时仅需 15 美元。
数据质量很重要
我们不可能爬着梯子登上月球。因此我们不仅要确保方向正确,还要确保方法正确。
早期,我们使用的参数主要来自 codeparrot 的实验,消融实验表明这些参数确实提高了模型的下游性能 [16]。后来,我们开始沿着这条路进一步探索,由此进一步确认了以下结论 [4]:
数据去重可以在缩小数据集 (6 tb vs. 3 tb) 规模的同时提高模型的下游性能
虽然我们还没有完全搞清楚其能力边界及限制条件,但我们确实发现更激进的数据去重 (6 tb vs. 2.4 tb) 可以进一步提高性能,方法有:
降低相似度阈值
使用更长的元组 (如: 一元组 → 五元组)
放弃误报检查,承受一小部分误报带来的数据损失
1- 元组时不同设置影响的小提琴图
5- 元组时不同设置影响的小提琴图 图例: 上述两幅图展示了相似性阈值和元组大小带来的影响,第一幅图使用 1- 元组,第二幅图使用 5- 元组。红色虚线表示相似性阈值: 低于该值的文档与同一簇中其他文档的相似性低于阈值,我们将其视为误报。
上面两幅图可以帮助我们理解为什么有必要仔细检查 codeparrot 以及早期版本的 the stack 训练数据上的误报: 这是使用 1- 元组的误报比例会很大; 上图还表明,将元组大小增加到 5,误报比例会显著降低。如果想激进点去重的话,阈值可以设低点。
还有实验表明,降低阈值会删除更多包含部分相似内容的文档,因此意味着提高了我们最想删除的那部分文档的查全率。
系统扩展性
scaling results for dataset size and deduplication time 图例: 数据去重时间与原始数据集规模的关系。测试基于 gcp 上的 15 个 c2d-standard-16 实例,每个实例每小时的成本约为 0.7 美元。
cpu usage screenshot for the cluster during processing json dataset 图例: 集群在处理 json 数据集时的 cpu 使用率。
上述扩展性数据未必非常严格,但也足够说明,在给定预算的情况下,数据去重耗时与数据集规模的关系应该是线性的。如果你仔细看一下处理 json 数据集 (the stack 数据集的最大子集) 的集群资源使用情况,你会发现实际总计算时间 (图中第 2 和第 3 阶段) 主要都花在了 minhash + lsh (图中第 2 阶段) 上,这与我们先前的分析一致,即第 2 阶段 d 的时间复杂度为 — 与数据体量成线性关系。
谨慎行事
数据去完重并不意味着万事大吉了,你仍然需要对数据进行彻底的探索和分析。此外,上文这些有关数据去重的发现来自于 the stack 数据集,并不意味着它能无脑适用于其他数据集或语言。要构建一个好的训练数据集,我们仅仅迈出了万里长征的第一步,后面还有很多工作要做,例如数据质量过滤 (如过滤漏洞数据、毒性数据、偏见数据、模板生成的数据、个人身份数据等)。
我们还鼓励你在训练前像我们一样对数据集进行彻底的分析,因为大家的情况可能各不相同。例如,如果你的时间和计算预算都很紧张,那么数据去重可能不是很有帮助: @geiping_2022 提到基于子字符串的数据去重并没有提高他们模型的下游性能。在使用前,可能还需要对现存数据集进行彻底检查,例如,@gao_2020 声明他们只确保 pile 本身及其子集都已去重,但不保证其与任何下游基准数据集没有重复,要不要对 pile 与下游基准数据集进行去重取决于使用者自己。
在数据泄露和基准污染方面,还有很多需要探索的地方。由于 humaneval 也是 github python 存储库之一,我们不得不重新训练了我们的代码模型。早期的工作还发现,最流行的编码基准之一的 mbpp[19] 与许多 leetcode 问题有很多相似之处 (例如,mbpp 中的任务 601 基本上是 leetcode 646,任务 604 ≃ leetcode 151)。我们都知道 github 中不乏很多编程挑战赛题及其答案代码。如果居心叵测的人把所有基准测试的 python 代码以不易察觉的方式上传到 github,污染你所有的训练数据,这事儿就更难了。
后续方向
子串去重。尽管在英语 [3] 上子串去重是有益的,但尚不清楚是否对代码数据也有用;
重复段落: 在一篇文档中重复多次的段落。@rae_2021 分享了一些关于如何检测和删除它们的有趣的启发式方法。
使用模型嵌入进行语义级的去重。这是另外一套思路了,需要一整套去重、扩展性、成本、销蚀等各方面的实验和权衡。对此 [20] 提出了一些有趣的看法,但我们仍然需要更多实际证据才能得出结论 (其文本去重工作仅参考了 @lee_2022a 的工作,而 @lee_2022a 的主张主要是去重有作用而并未证明其效果达到了 sota)。
优化。还有不少优化空间: 更好的质量评估标准、扩展性、对下游性能影响的分析等。
换个角度: 对相似数据,去重到什么程度就会开始损害性能?需要保留多少相似数据以保留数据的多样性又不至冗余?


基于WiMAx技术的武警部队无线视频监控系统
如何实现Arduino蓝牙串行连接
opengl主要功能介绍
鲁大师2023年Q1手机报告:ColorOS蝉联榜首
μModule转换器省去了设计隔离电源的麻烦
BigCode背后的大规模数据去重方法有哪些?
关于电子围栏在化工厂定位系统中的应用
传祺EnSpirit什么时候上市?传祺不甘做“千年老二”!再推全新SUV,混动敞篷设计,卖8万
IBM核心计算机业务下滑 依赖人工智能的拯救
自动驾驶语义高精地图的层级实现
对于数据安全云平台有多大的责任
锂电池内部图像
2024年,AMR的出货量将超过53万台
中国联通与华为正式发布了5G全场景AI运营平台
基于51单片机和LM317的数字可调稳压电源的解决方案
显示技术进化史:氧化物半导体、OLED与液晶
可提高电源IC的负载响应特性的新型电源技术-QuiCur
泽耀科技智能污水管理方案
植物叶面积仪的使用说明以及技术参数的介绍
88读书网,免费小说阅读,无弹窗、无广告